一
清光绪年间,六安城中一条名叫大井拐的巷子里住着一个单身汉,姓周名伍。因为此人有点驼背,在家族中排行老三,于是熟人间都叫他三驼子。
三驼子开了家寿衣店,卖些寿衣、香烛、纸钱之类的丧葬物品以维持生计。由于门面有些背道,生意也就不咋样。其实三驼子的心思不在店里,他开这个店也只是个幌子。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盗斗子”,也就是盗墓。当然,这种事是犯法的,因此也是极其秘密的,六安城中商几个人知晓。
光绪二十八年的秋天,六安西门的一个大户人家的老爷子去世了。这个大户人家姓朱,是做布匹生意的,生意做得挺大,城里几条街上都有他们家的店铺。据说朱家原先是在京城里做,后来好像是因为什么事得罪了一个王爷,做不下去了,这才举家迁到了六安。像这样的大户人家,红白事一般都是要讲究排场的。因此那几天六安城里街谈巷议的话题,基本上都离不开朱家的丧礼。
三驼子是开寿衣店的,对城中的丧葬事件比较敏感,消息也比较灵通。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大户人家的老人下葬,随葬品是少不了的。于是三驼子便留了心眼,在入殓时,他看到主家将一只极其精美的紫檀木匣子装入棺中,不由得心中一阵窃喜。
按习俗,自下葬之日算起,第七日这天家里人还要到坟上祭奠,叫作“头七”。为防主家觉察,三驼子挨过了头七,到第八天的晚上,他带上家伙什,悄悄地开工了。
做这种活三驼子不是新手,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他没费多少事便掘开了一个盗洞,猫腰爬进去撬开棺材,将这只木匣子用块布包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回了家。
回家后,三驼子将匣子放在桌上,仔细端详起来。这只匣子长一尺二,宽八寸,高五寸,通体油光锃亮,顶部是八仙献寿的浮雕,四壁分别是梅、兰、竹、菊。看上去既精致又雅气。三驼子想,这只匣子已经如此珍贵,里面肯定藏有不同寻常的珍宝了。
可就在他打算打开的时候,却又出了新的问题。这只匣子上的是暗锁,没有专门的钥匙,根本打不开。因为匣子太精美了,如果硬撬,匣子可就毁了。三驼子想,虽然六安城里有两个善于开锁的锁匠,但此事一旦泄露,那可不是玩的了!几经思虑,三驼子决定不惜血本,专程到三百里外的安庆府去找锁匠开锁。
三驼子雇了一辆马车,夜宿晓行,来到安庆,终于打听到一个老锁匠,谈好报酬,马不停蹄又赶回了六安。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老锁匠没费多大的事,便打开了匣子,可匣子一打开,三驼子却傻眼了:这只外表精美绝伦的匣子中并没有什么奇珍异宝,里面只有一册没有封皮的破书。书不是印刷的,而是手抄本,其中的内容有的像是顺口溜,有的像谜语,还有一些图画。三驼子将书翻了翻,见里面的文字东扯西拉,咋也看不懂,天知道在说些啥。
三驼子感到很是丧气,随手将这本破书丢在墙角边。现在,他唯一可做的就是尽快卖掉这个匣子。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这只匣子应该还是可以值几两银子的。
二
大凡盗斗子的,“出货”都有固定的渠道。三驼子每次得手,一般都是将货卖给古楼街古董店的老板黄独眼,这家古董店在六安也是最大的。黄独眼年轻时与人斗气干架,被打瞎了一只眼。可此人虽然只有一只眼,但看东西却是相当地有眼光。古董行里遇上什么看不转的货,都会请他过去“掌眼”。这位黄独眼做生意也还算讲规矩,只要你的东西好,他是舍得出大价钱的。还有一点,就是此人口紧,生意上的事一个字也不会与外人说。这也是三驼子最看重的一点。
三驼子将黄独眼请到家中,捧出匣子,让他欣赏并出价。黄独眼对这只匣子瞅了半天,眼中露出惊诧之色。按这一行的规矩,买家是不许问东西的来路的。
看了好半天,黄独眼终于点点头,开口了:“是个好东西!”?
? “您看这?”?
黄独眼淡淡一笑,道:“东西是你的,老规矩,你开个价。”?
三驼子想,这东西怕是要值个十两八两的吧?但开价不能太低了,于是一咬牙,道:“五十两!”?
黄独眼笑了笑,拍了拍三驼子的肩头道:“驼子,你这是狮子大张口啊!”?
三驼子脸红了红,低声道:“那您说,值多少?”?
黄独眼眯着那一只眼,道:“我们是老交情了,我也不能懵你。我给你三十两,一口价,多一文也不出。”?
三驼子一听这话,真是喜出望外。其实,他的心理价位只在五两上下足矣。要知道,在光绪年间,十两银子就可以讨回一个乡下媳妇,三十两是可以买三间大瓦房的。
? “成不成,给句话呀!”黄独眼见三驼子没吭声,以为他在嫌少呢。
三驼子也是老江湖了,脑子一转,装作舍不得的样子摇摇头,叹了口气,道:“三十两?真是当柴禾卖了!好吧,看在我们是老交情的份上,给你了。”?
黄独眼笑笑,从兜里掏出三张十两的银票,放在桌上。又用布将匣子重新包好,提着便要出门。刚走到门口,突然又折了回来。
三驼子以为黄独眼要反悔,心下一惊,道:“咱俩银货两清了,可不许反悔哟!”?
黄独眼嘿嘿一笑,道:“你把我黄某当什么人了?我姓黄的就是买了一泡狗屎,只要银票出手,也决不会反悔的。”?
?“那您?”?
?“我是顺便问问,这么精致的匣子,里面怎么会是空的呢?”?
?“别提了!”三驼子一听这话就来气。“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可打开一看,里面居然什么宝贝也没有,就是一本破书!”?
?“破书?”黄独眼心里一动。“在哪?能看看不?”?
三驼子从墙角找来那本旧书,递给黄独眼道:“就这,连个封皮都要没有,还是手抄本,也不知道是个啥玩艺。”?
黄独眼接过旧书,就着灯光翻了翻。翻着翻着,突然心里一惊:妈呀,这不就是那本失踪好几年的《推背图》么!
《推背图》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司天监李淳风和袁天罡合着的一本预言奇书。此书推算大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盛衰,在中国七大预言书(《推背图》《乾坤万年歌》《烧饼歌》《马前课》《梅花诗》《藏头诗》《黄蘖禅师诗》)中居于首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预言奇书。
《推背图》将易学、诗词、谜语三者高度结合,运用“四位一体”的手段,设迷极其隐蔽。每一个时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就会发现此书的预言惊人的准确。因其预言的准确性,在古代历史上,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禁书,同时却被平民百姓奉为经典,以各种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预知一切的希望。早在清初,一代名流金圣叹就对《推背图》作过评点。后来有人考评说这种版本系伪作。另有人发现一部手抄本的原作。
五年前,黄独眼因生意上的事到了京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居然真地见到了那本手抄书的原作真迹。那天,黄独眼跟一位旗人朋友一起参加一个贵族的聚会。其间,有一位贝勒爷带来了一本手抄的旧书让大家鉴赏。在座的有几位是京城古董界的行家,细细看过以后,一致认为这个手抄书才是《推背图》的原作。当时有一位在京城古玩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给这本书估了价,认为此书如若流入市场,其价位不下于八千两。当时还出了个小小的意外,就是那位老先生在用放大镜近距离看书时,怀于过于激动,突然鼻子出血,有两滴血竟滴在了书本之上。主人虽然心疼,但碍于老先生在古玩界的声望,也只好忍了。黄独眼清楚地记得,被滴上血迹的那页是第89页。
想到这一点,黄独眼立马将手中的书翻到第89页,一看,果然在这一页的右下角,有着两个小小的血渍。
黄独眼的心狂跳起来,但他毕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心里虽喜,面上却不动声色,装着无所谓的样子道:“一个蛮好的匣子就装了这么一本破书,真是可惜了!”
“可不是嘛。”
“这样吧,”黄独眼眨了眨那只独眼,道:“干脆你把这本破书送我吧,我再加你二两银子如何?”
黄独眼虽然精明,却也犯了一个大错,他不该提二两银子的事。他如果直接让三驼子将此书白送给他,三驼子也许也就真地送他了。可他居然说要加二两银子,这就一下惊醒了三驼子。三驼子想,这么一本破书,黄独眼居然肯出二两银子,这就足以说明这是个有用之物。按时价算,二两银子是可以买几箩筐旧书的。黄独眼见多识广,他是不会出冤大头银子的!
三驼子眼珠转了转,道:“哎呀,不巧了,此书我已许诺送给我妹婿了。他是个读书人,就想要这样的旧书。”
黄独眼笑了笑,道:“自家亲戚还不好说嘛,就说丢了呗。这样,你要是嫌价低了,你开个价如何?”
黄独眼这么一说,三驼子就更警惕了。他盯着黄独眼的道:“算了,这本书您就别惦记了,以后有好东西我再给您送去吧。”
黄独眼想了想,道:“驼子,咱俩是老朋友了。说句实话,我喜欢读点旧书。这样吧,我给你二十两,这可是天价了!”
这句话让三驼子心里更惊了。二十两!什么书能值如此的高价?这么说,就更不能轻易出手了。于是冲黄独眼嘻嘻一笑,道:“你看这样行不,我来跟我妹婿商量一下,过两天给你信好不好?”
黄独眼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策,只好点点头,道:“也好,那我等你的信。像这本破书,也就是我喜欢,你给别人,两个铜钱都不值的!”
“那是那是。”
(待续未完)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