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最大的官(胶东姓氏故事)

未来八字网 35 0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莱阳市高格庄镇庄子村的梁伦田先生。他多年研究莱阳梁姓族谱,著述颇丰,《山东莱阳安定郡梁氏宗谱二十六卷》修撰成功,梁伦田先生出力甚多,堪称后辈楷模。

以下为正文——

明朝初年,莱阳开基祖,梁公文庆字子明,第五子德显字宗侃,由岚子前村,徙莱阳南乡薛村(薛村,元末薛姓建村,明隆庆年间薛姓举族迁往莱阳河马崖村,至此薛村无薛姓,然村名未改,现在薛村有梁姓约千户四千余人口)。

薛姓最大的官(胶东姓氏故事)-第1张图片

(配图均为薛村附近的娘娘山一带的风光)

薛姓最大的官(胶东姓氏故事)-第2张图片

德显公生二子:凯、从,凯公又生二子:锋、鉴。鉴公字福郎,因善行义举,在青史中留名。由胡城村甲午科举人陈本立所作的梁氏族谱序言中记载道:“明弘治间大饥,命其子瀹,输粟365仓,赈恤饥民,生活者众,有司上申,转奏于朝,动之驾,就命之官,辞。后遂召不复,至上额其碑曰:‘信惠居士’。”

鉴公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六十多年后,至孝宗弘治五年时,胶东受灾,饥民遍野,状不殷睹。鉴公时乃莱阳南乡首富,家存陈年积谷,建仓广布庭院。公乐善好施,久存仁爱之心,常年舍粥救流民于饥寒。当年大饥,方圆几十里(含现在莱、海、即三县区域)内的饥民,闻讯都聚于此,有如闹市,舍粥数量越大,饥民聚集越多,情势告急,为根本计,鉴公命次子瀹开仓放粮,助国赈民,一时之间,整个薛村的村前疃后,前来领粮的灾民络绎不绝,数日下来,累计放粮365仓、豆类100余块(当时一口袋约150斤为一块),杂粮无数,救人亦无数。

薛姓最大的官(胶东姓氏故事)-第3张图片

事后,莱阳知县、登州知府将此事上报朝廷,孝宗皇帝大为感动,名赐之官。第一次是登州知府来到薛村传达上谕,赐鉴公以从七品散官,鉴公辞不受。

第二次是户部派员前来代谕,加官一级赐六品衔。鉴公再次辞官不受,曰:“吾年老体衰,朝不保夕,非嫌官小,皇恩浩荡,加官委身,实不敢受。”

孝宗得到回报,气曰:“土门子财主……”最后御笔一挥,题写匾额“信惠居士”交给钦差送至薛村。至今薛村村西还有叫吏差埠的地方,就是因为当时曾再次建彩棚迎接吏部钦差而得名。

弘治六年七月二十一日,鉴公寿终正寝,得年六十有七,葬礼隆重,莱阳知县,乡绅名士,十里八乡民众闻讯者,无不因感其恩德,齐聚薛村为鉴公泪别。

鉴公葬于薛村南大道西,子山午向,新迁,茔盘四亩,四周砌有护墙,茔前赐有上马牌,下马碑,立石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清乾隆年间,有位赵姓举人,在阳信县为官,回莱阳省亲时,路过薛村,到了下马碑而没有下轿。附近干农活的薛村族人看见之后,一怒之下,将他拉出轿打了一番,直到他在墓前行大礼之后才放人。

结果,当天晚上墓碑被人破坏,事后薛村梁姓就与这位赵姓举人对薄公堂,莱阳知县不知如何断案,官司就打到了登州府。登州知府对双方晓之以理,说:“梁姓是前朝敕封,功名共睹,在当地又是名门望族,因此判赵姓胜诉不妥;而赵姓虽然在当地户数不多,但是当朝命官,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此事是他所为,因此判梁姓胜诉亦不妥。

因此,他判定“打了白打,砸了白砸”,中和收场。

由于这一事件,碑文的内容变得残缺不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薛村梁姓族人(十九世,梁树人)笔录残文,“能施美名四驰”等句,仍可体现出鉴公当年的善行义举。

现今薛村梁姓,经六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为莱阳梁姓老七支当中人丁最旺的一支,这正是:“荫庇裔孙,德有史载,鉴公后昆,温故铭心,承前继后,世代生辉。”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