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婚姻帖(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二)

未来八字网 45 0

订婚,又称婚约,依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

结婚

前先有订婚之仪式: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的《婚姻法》,订婚并不是结婚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

怎样写婚姻帖(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二)-第1张图片

婚姻

,不失其婚姻之

效力

(一)传小启

订婚有小定与大定,小定名目不一,以“传小启”居多,又称为“通小启”“传小帖”。在莱州一带称“换柬”“换帖”“下通书”“过小帖”,在沂蒙山区一带称“过红儿”“过红子”“递红儿”“递红子”,泰安一带称“过红柬”,鄄城县、阳谷县一带称“下小帖”。传小启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

枣庄一带把传小启叫“下通书”,首先要确定一个好日子,带“六”和“九”的是首选,表示“六六大顺”“天长地久”,带“十”的也可以,表示“十全十美”。通书俗称“红纸绿帖”,也称“鸳鸯礼书”,即十六开的红绿纸各两张,红纸上款写女方祖父或父亲的名字,中间一行写“大德望翁××老姻伯或老姻兄大人阁下”。左边写“谨依冰言敬求金诺”,下边写新郎的名字。绿纸内容是“姻愚弟或侄××率子××鞠躬”。右边写“光前裕后金玉满堂”。此外还有一些信物,如米和面寓意“米面夫妻”,麦麸寓意“年年有福”,干鱼寓意“年年有余”,艾叶寓意“相爱和谐”,葱寓意“聪明能干”,盐寓意“缘分”,“梳”音在村民口中同“福”,寓意“有福气”,“篦”音在村民口中同“辈”,寓意“男女永结百年之好”。

山东各地对传小启的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地方比较重视,男方要在红漆礼盒或者拜匣内放上耳坠、戒指、手镯等押帖物。有些地方还要给女方衣物。有的地方传小启与看家产、相亲合而为一,当天男家准备酒菜招待,同时派人随女方购买衣服及日用品,由男方付款作为彩礼。在时兴见面礼的地方,还将现金、衣物一起包在一个红包袱内,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回启时,一般放麸子、盐、糖、艾蒿(也有的地方男家传启时即包两包麸子、两包盐、两包糖、两包艾蒿,女家留一包,回一包),以表示有福、有缘、甜美、相爱。男方是读书人的,女方则回送文房四宝、四书五经等。沂蒙山区一带,回启是在男家送来的红包袱内放鞋、鞋垫、腰带等物,其中一对绣有鸳鸯戏水、双枝连理的烟荷包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女家,只取见面钱的一部分或分文不取,放在原包袱内退回,只留下衣物。媒人往来传递红包袱,故谓之“过红儿”“递红儿”。在鲁西的聊城、东阿、茌平、高唐、临清、冠县、阳谷、莘县,传小启已经普遍被“小见面”代替。一般是男女双方由媒人带领,约定在第三方家中见面,男方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见面礼。

此后,男方一般不能悔婚,女方如果不中意,允许悔婚,这叫“羞男不羞女”。鲁南地区传小启后无论谁反悔,都会遭到众人舆论的谴责。有些地方,提出退婚的一方还要付给另一方一定数目的“青春损失费”(一般按每天×元计算)。

(二)传大启

大定则叫传大启,俗称“下通书”“传柬”“过大帖”“换大帖”“吃大面”“下媒启”等,表示正式签订婚约,确立两家婚姻关系。旧时“大启”具有法律效力,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书。传过大启之后,两家可以互通庆吊,互送节礼。

旧时传大启所用的柬帖,系彩印“龙凤帖”,帖长约一尺,宽约五寸,厚约一寸,为多折的专供办婚事用的印刷品。男方用绿色龙帖,扉页印盘龙一双;女方用粉红色凤帖,扉页印飞凤一双。文字内容,男方多为“久仰名门,愿结秦晋”“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左下角落款“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及年月日。女方多为“幸借冰言,仰答洪章”“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等,左下角落款“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及年月日。鄄城、阳谷一带,男方要用正式的大柬帖,柬帖样式为红纸带签,有的还印有龙头凤尾图样,签上写“大德望某翁(名字是两字的称最后一字,如贵海称海翁)某(姓)老先生大人阁下之令淑媛”,封面上写“敬托冰言,恭候金诺,为百年好合(或琴瑟之友)”字样,帖文为:

敬呈

谨凭媒语,愿结婚姻,未遑纳彩,备帖定亲。恳。

                       主婚人×××

怎样写婚姻帖(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二)-第2张图片

女方帖写“大德望某翁某老先生大人阁下之令郎”“敬承冰言,恭候金诺”字样。帖文为:

今接来帖,愿结秦晋,不弃寒微,敬从高门。允。

                       主婚人×××

后面写“天地氤氲,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咸享庆会”字样,然后是年月日,有的年写年号,有的月写简称,或按旬写“上(中、下)浣谷旦”。

传大启形式上比传小启隆重。泰安一带,男家要备上等酒席,先请会写红柬的人,然后请有名望的人陪客,同时请两个勤快人负责传柬。在沂蒙山区,男女双方要各找一位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且比较熟悉各种礼仪的男子,同媒人一起,由男家动身到女家传启。郯城一带传大启时男女双方事先择定吉日,一般上半年选二月、四月、六月,下半年选十月、腊月。日子也选在二日、四日、六日等双日,并且尽量安排在上半月。届时,男方买鱼杀鸡,摆上四碟八碗,请来媒人、写启人、邻里、亲友、本家户族。“启”是三折四面,外加一个封套。第一面印有双喜字,第二面写“仰承金诺,愿结秦晋”之类表示求婚的话,第三面写称谓、年月日,女方家长称谓则写在另备的红纸条上,男方落款在启纸上,启纸上的白纸边,寓意“白头到老”。封套一般写“鸿禧”二字,是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有的写启人也在上面写其他吉利话,如“鹊架蓝桥”之类。

德州一带,在传龙凤帖时,男方要将龙帖装入红漆礼盒内,并备下猪肉四斤(俗称“一刀肉”或称“鸳鸯肉”,中间割一刀,但不能割断)、馒头四斤、挂面二斤、大米二斤共四色礼,装入食盒内,再放上一把麸子,请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收到后,即刻写好凤帖,并备下回礼请媒人带回。回礼包括糕和200个被称作“喜盒子”的夹馅饼。男家送来的“鸳鸯肉”从中间割开,留下一半,另一半回礼,其他东西可以全部留下。回礼时还要在男家抬来的食盒里的麸子上撒上一把面粉,叫作“夫妻见面”。男家接到回礼后,要“散喜盒子”,除自家人吃,其余的要向亲朋和四邻散发。喜盒子忌用肉馅,否则媳妇过门后性子肉,即性子慢,不爽快的意思。

聊城一带传大启时,男方要给女方买白条鸡、鲤鱼、猪肉(回族用牛羊肉)、香烟、茶叶、酒、花糖、藕、布料等礼品。东阿、茌平、高唐一带,还要加几十个半斤左右的大馒头,馒头顶上点上红点,称为“喜馒头”。女家大摆筵席,招待男家来客、近邻中的长辈、女方外祖父母、舅、妗子、姑、姨等。在曲阜一带,传启时男方要将新娘的棉衣、鞋、袜等生活用品,鸡、鱼、肘子、点心等礼品,一起装入食盒内,还要装上用红纸包着的艾蒿和麦麸,由媒人领着抬往女家。莱阳、牟平等地,传大启时男家择日张筵会亲族,书全帖,备首饰、洋红、果酒送往女家。女家接礼后,也要会亲族,书全帖,备冠履、笔墨作答,叫作“定亲”。招远一带,传大启也会亲族,女婿到女家赴筵,谓之“会亲酒”。高密一带,或男女家先后会亲,或遣人通启。鄄城、阳谷一带,要摆席设宴请媒人,投启换柬时要有拜匣、褡子;女方要压钱、金银首饰、披红。

怎样写婚姻帖(山东旧时婚嫁礼俗之二)-第3张图片

邹城一带,有“下启”“会启”“传启”之分。“下启”多为富裕人家采用,由男家派两位有文化懂礼仪的“吉人”(儿女双全,不在孝服期)携带启柬去往女家,女家备酒席,张灯结彩,安排“吉人”作陪。入席前,男方“吉人”要拜见女方家长,表示祝贺;席罢,女方家长回拜客人。女方也要择吉日派“吉人”携带复启去男家,男家备酒席待客,席间礼仪如前。“会启”往往是由于男女双方的一方准备酒席有困难,于是由媒人操办酒席,资费双方均摊,男女双方各派“吉人”于约定时间携启至预定地点,席罢,交换婚启。“传启”则是寒门贫家采用的方式,他们无力筹办酒席,只得由媒人将双方婚启传送。

传过大启,双方的婚姻关系便得到社会公认。在旧社会,如果男方因故死亡,女方须终身守寡,再嫁则被视为不贞节行为;如果女方因故死亡,则可以将尸体抬至男家,在男家家门举行简单的婚礼(拜堂时由一人抱鸡代替亡女),然后葬入男家祖坟地,此后男方可以再娶,但亡女正房的名分不变。

现在,不少地方仍然是先按旧俗传启订婚,然后去政府部门登记结婚。民间依然视传过启后提出退婚的一方(无论男女)为不道德。

山东有些地方无传大启与传小启之分,双方通启和允启只有一次,有的甚至不用婚启,只凭口头一诺,即订下终身大事,且信誓旦旦,终身不变。(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侵权必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