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几月适合结婚(良辰美景奈何天)

未来八字网 41 0

导语

在古代社会,人们有着极为明显的时间观念。这种思维方式,更多表现在他们对于良辰吉日的看待上。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大多数古人都认为:一些重大节日或举办重要事情之时,首先便要挑选到一个好日子。否则的话,将会受到社会谴责或某种神秘力量影响。

在众多重要事情中,婚姻起到了"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传承作用,因此它是当时这会中颇为重要的人生经历之一。而古人对于婚嫁日子的挑选,也颇为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从具体的季节、月份、日期再到时刻,都充满了古人对于良辰吉日的看法。

古代婚礼剧照

良辰吉日对季节的选择

一年为四季,一曰春夏,一曰秋冬。显然,古人对于季节的划分,有不同的认知。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百姓,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以及气候的不同,这才导致他们对于季节的看法产生出了误差。

(一)评判标准——阴阳五行与农耕思想

接下来是评判依据,为何古人眼中的良辰吉日,主要集中在"春夏"与"秋冬"呢?实际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阴阳学说产生于商周时期,而五行学说又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引导之下,人们难免会将世间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尝试用阴阳五行来表示。

五行

男女之间进行嫁娶,便是一种阴阳媾和,它不仅需要顺应阴阳变幻的原理,也要同时考虑到四季变幻。所谓顺天应时,顺应季节之间的变化,也是在顺应阴阳流转。

其二,是农耕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季节无比看重。因为农业生产中的播种、生产与收获,不仅与四季紧密相连,也同样与一年四季这般,体现出了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在这种启示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事规律、风俗习惯与思想倾向,都与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人们顺应了季节变换的趋势,并以此演变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而婚嫁作为人生大事之一,也难免要受到这种思想倾向影响。

古代农民劳作

(2) 春夏之际——仲春二月最常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际在于春。这样谚语都表明了,古人对于春季的重视。从西周以后,中原地区的人家,多喜欢在春夏之际举办婚礼。而具体月份,却又是二月居多。

据《白虎通义》记载:"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时也。"

在古人看来,春天之时结婚,是符合天地规律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婚后生活变得和谐幸福。

《诗经》之中便有不少关于嫁娶的描写,唐代孔颖达后面解释说:"郑以仲春为媒月。"这是因为:《诗经》中关于出嫁场景的描写,如"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等,会详写到一些植物,这些都是仲春时节独有的植物。

农历几月适合结婚(良辰美景奈何天)-第1张图片

《诗经》

伯仲叔季,仲排行老二,所以这里的仲春,就是二月份。

《礼记》中有

:"二月... ...冠子娶妇之时也。"《周礼》也说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农历几月适合结婚(良辰美景奈何天)-第2张图片

这两则记载,都表明了古人婚嫁对于二月的重视。一般情况下,男子加冠之后便代表成年了,他们便需要在同年或次年的二月赶紧娶亲。

仿古婚礼

在当时,周代有专门管姻缘的官员,就是官媒。他们统计到年龄的男女。除去已经结婚或是定亲的,又或是是家中丧亲的,剩下的适龄男女,都会统统被赶到一个"相亲大广场"上面,然后进行一对一配对。

乡亲广场

这个时间就是二月,在配对完成之后,这些被强行凑成一对的男女,便会被官媒安排在二月份结亲。

(3) 秋冬之际——霜降秋时过大年

古人在秋冬之际也经常进行嫁娶活动,但具体月份不详,说明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但经过分析,不难发现最适合古人进行嫁娶的日期,应该是在秋天末期与冬天早期这一段时间内。

《诗经·氓》中便有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之无怒,秋以为期。"可以看到,即便是错过了春秋二月的好时机,但秋天依旧是个不错的选择。

农历几月适合结婚(良辰美景奈何天)-第3张图片

到了后世,在春秋之际结婚的人家,反而变得越来越多。秋时霜降,正是男女之间的良辰吉日。所以《孔子家语》中说:"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

而从农业生产与各地风俗的不同,嫁娶的日期又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一个便是前面说的,秋冬交替之际。所谓秋收冬藏,到了这个时候,田间便是收获的季节,百姓不仅有了时间来商议婚礼,还因为有了收成,自然便凑足了经济本钱来谈婚嫁之事。

另一个是腊月二十四到除夕这段时间。根据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有不少地区都相信灶神。在每年年底的时候,百姓会祭灶。在这之后,灶神便会主动返回天界述职。

灶王爷

换言之,灶神离开的这段日子,即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便是不少家庭开始结亲的日子,"云诸神朝天,百无禁忌"。

良辰吉日对日期的选择

古代婚姻过程中,有六礼之说,其中第五道步骤,叫做"请期"。待男方纳征下聘之后,他们会找到专业人士,选定一个好日子,并将最后的日期告诉给女方家中,方便后者准备。

所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从现有记载来看,古人决定吉日的方式,主要便是占卜。议婚阶段,需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订婚阶段,也需要通过占卜来确定最后的嫁娶日期。

当然,由于不同术士采取的算法不同,经常会导致一些结果出现矛盾。一个人算到今天是好日子,可另外一个人却算出了坏日子。正因如此,汉武帝便曾下诏:"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

所以说,古代嫁娶的日期选择,主要是满足两个依据。一方面是避开诸多忌讳与死难的日子。比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民间几乎没有人在这一天结婚。因为中元节又叫做"鬼节",是百鬼夜行的日子,百姓唯恐避之不及。

一方面是根据五行学说的推算。汉武帝的诏书下达之后,民间占卜的原理便以五行说为主,逐渐统一了起来。为了方便行事,不少占卜师会提前预算处年月日的吉凶情况,并汇编成册,也就是人们说的黄历。

日历

黄道吉日的"黄",也是黄历的"黄"。在黄历逐渐流行开来后,一般人家便鲜少专门请人来占卜了。一本黄历,上面写的清清楚楚,今天是凶是吉,适不适合出行,忌讳做哪些事,对什么生肖的人会造成多大影响... ...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年月日的选择,是根据每年行情不同来选择的。正因如此,它没有具体日期。就像每年的同一天,今年是好日子,到明年可就说不准了。

最后再补充一些关于忌讳的日子。根据不同地方的风俗,各地之间都有着独特的规矩。有的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日。不少地方纷纷认为,没有立春日的年份,就是"寡妇年"。在这一年结婚的话,会认为对男方不利。

立春

没有立春日也就罢了,有两个立春日也不行。有些地方觉得它吉利,有"双春双喜"的意思;但有些地方却表示反对,认为"喜"会"冲喜",故而特意回避这一年。

除了年份之外,还有月份。在十二个月中,五月的地位最低,甚至被民间称为"恶月"。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虽然不知道这种奇怪的思想怎么来的,但也能看出古人对于五月的不喜。

良辰吉日对时刻的选择

良辰吉日,待到吉日选定之后,古人还需要选择这一天当中最好的时辰。在先秦时期,古人进行婚嫁,将新娘迎娶走,大多都是在黄昏以后。

其实,婚礼中的"婚"字,便起源于"昏"。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说文解字》

据《仪礼》记载:"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意思是说,在进行婚姻六礼之时,需要必备的两个要素,就是昏与昕。这里说的昕,是指男方使者。在六礼之中,男方与女方之间的商议,都是由这个使者来完成的。

六礼,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主要步骤,在议婚与订婚的重要阶段,使者作为男方家的代表,每次在登上女方家门的时刻,一般都必须选择在拂晓时分。

至于最重要的亲迎阶段,则是男方上门娶亲,一般在傍晚时分开始,然后方便他们在夜晚进入洞房。

班固《白虎通义》中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昏时行礼何?士阳下阴也,昏以阴阳交时也。"这个解释,是站在阴阳学说的角度来的。在古人看来,黄昏傍晚时分,正是阳少而阴盛的时候。所谓阴阳交泰,便是指男女之间如洞房之礼。不得不承认,这种说法有些牵强。

到了后世,昏时结婚的习俗便不再流行了。当时人们的选择依据,还是前文中提到的黄历。到了合适婚嫁这一天,黄历上方也会密密麻麻记载一些颇有讲究的说法,具体到何时迎亲、何时入洞房。

古代结婚剧照

结语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进行婚嫁之事,其实也颇为注重良辰吉日。而婚嫁中的各项礼俗,同样被以不同形式保留了下来。尽管我们不讲迷信讲科学,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自然要肩负起对待传统文化的宣扬。

婚礼中选择良辰吉日,看似是古人的迷信思想,其实它却包含了上古初民们对待自然的认识与探索精神。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这种顺应天理循环而产生的风俗习惯,不仅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更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这是一种讲究,也同样是一种生活态度。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