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属狗男和86属虎女婚姻(地位曾比龙高)

未来八字网 79 0

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

怯敌辱其班,虚言负其恩。

爪牙欺白刃,果敢无前阵。

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这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猛虎行》,以虎喻人,笔法豪迈,堪称千古绝唱。

虎是食人兽,自古名声不佳。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欧阳修说“猛虎白日行,心闲貌洋洋,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苏轼说“亲射虎,看孙郎”……都视虎为害。在日常用语中,不乏虎狼之心、为虎作伥、养虎遗患、三人成虎等贬义词。

那么,李咸用为何还要赞美老虎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虎崇拜亦常见:新生儿戴虎皮帽、穿虎鞋,旧式家庭中常挂《猛虎图》,北方人喜用虎枕,日常装饰中亦多见虎形……此外,还有很多带虎的好词,如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踞龙盘、虎背熊腰等。

在传统文化中,虎与龙一样,都是既可怕又有用的存在,甚至十二生肖也给虎留了个位置。直到今天,为什么非用这12种动物,究竟何时开始采用生肖纪年、如此纪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尚无答案。

12种生肖中,除了龙属传说动物,剩下的大多吃素,要么杂食,只有虎和蛇是纯粹的肉食动物。

如此不合群,它是怎么混入其中的?

(宋)佚名《卞庄子刺虎图》

生肖最早按月排列

十二生肖的历史悠久,至少西周时已存在。1929年8月,郭沫若先生完成了《释支干》一书,创造性地提出:十二生肖可能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郭老发现,早在公元前2100年前,古巴比伦已定17星名,有射手、蝎、蟹、山羊、水瓶、双子等。后成黄道十二宫说,传向古埃及、古希腊等地,在古希腊,发展为12星座说。

郭老认为,古巴比伦的天文学成果传入中国时,黄道十二宫说尚未形成,中国人虽将天空分为12份,却自行定名,即成生肖。

此说有两个漏洞:

其一,黄道十二宫按月算,而生肖按年算。

其二,十二生肖的干支有汉字专称,如子丑寅卯等,其意难详,与古巴比伦迥异。

先看第一个漏洞。上世纪30年代(一说40年代),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其中记十二生肖,按月份排列,与古巴比伦完全一样。

《楚帛书》的排列方式为:鹿、禺彊、獭、鴽(音同如,鹌鹑类的小鸟)、句芒、蛇、鸠、祝融、鹰、螳螂、蓐收、狼。禺彊、句芒、祝融、蓐收是四方神,分掌北方、东方、南方、西方。

再看第二个漏洞。学者王宁发现,十二干支的含义与十二星座完全匹配。比如子,甲骨文中有长大能走之意,与古巴比伦的天蝎座意近;丑在甲骨文中,有天平之意,对应天秤座;寅在甲骨文中有少女之意,对应室女座;卯在甲骨文中指黄帝,是战神,对应狮子座;辰在甲骨文中有舆鬼之意,对应巨蟹座,古巴比伦人称巨蟹座为鬼星团……

如此雷同,很难说是巧合。

夏朝前可能已有生肖

《释支干》发表后,引起巨大争议。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日书》(相当于原始《黄历》),记有生肖:

子,鼠也。盗者兑(锐)口。

丑,牛也。盗者大鼻。

寅,虎也。盗者壮。

卯,兔也。盗者大面。

辰,盗者男子,青赤色。

巳,虫也。盗者长而黑。

午,鹿也。盗者长颈。

未,马也。盗者长须耳。

申,环(即猨,通猿)也。盗者圜面。

酉,水(即隹,音如追,意为雉)也。盗者高而黄色。

戌,老羊也。盗者赤色。

亥,豕也。盗者大鼻而票行。

个别项目与今异,辰后未记动物名,可能是秦汉时龙已成皇家象征,方书不敢提及。有学者认为,《释支干》中称“十二生肖是东汉才出现的”,可秦代已成形,故十二生肖应是本土自发形成。

其实,该发现不足以推翻郭老的立论。郭老认为巴比伦天文学知识是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传入中国的,比秦朝早了近2000年。

82属狗男和86属虎女婚姻(地位曾比龙高)-第1张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古墓中,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它们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从中亚传入中国的。此外,小麦、黄牛、绵羊、山羊等也先后从中亚传入中国。既然这些能传入,古巴比伦的天文成果为什么不能传入呢?

研究表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四方文明向中原地区汇集的速率加快,到公元前2千纪前后,催生出夏文明。

老虎的地位曾比龙高

如果十二生肖是舶来品,那么,老虎这种本土动物又是怎么混进去的呢?这可能与商朝的虎崇拜有关。

中国自古崇拜虎。1987年5月,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用蚌壳堆塑的龙虎等动物图案(蚌壳象征生育),距今已6000年至8000年,引起轰动。人们称出土的龙是“中华第一龙”,出土的虎则较少提及。

其实在古代,龙虎都是神与人之间的交通工具。

比如前面提到的东方神句芒、南方神祝融、西方神蓐收,都是乘两条龙;黄帝和王母娘娘则乘四龙御车;太阳神则乘六龙御车,伏羲当车夫……可见,龙相当于今天的宝马、宾利,是用来彰显主人身份的。古代皇帝出行时,打109旗,排前三位的是风雨雷旗,龙旗只排在第69位。

商朝时,虎的地位可能高于龙,因商朝信奉萨满,虎是通灵中介。

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片刻字虎腿骨残片,正面刻商王猎虎记录:“辛酉,王田于鸡录(麓),获大虎,在十月,唯王三祀肜日。”意思是:帝乙三年(推测为公元前1099年)十月辛酉,商王在鸡麓(晚商田猎地,今山东汶水上游一带)狩猎,获猛虎一头,用虎骨制成进食的骨柶(略近于勺,但几无弧度)。

用虎腿骨做饭勺,有宗教含义,即认为人死后与虎结合,或虎死后与人结合,才能往生。此俗至魏晋南北朝时,在西南民族中仍有遗存,人死后,虎皮包裹尸体火葬,可往生为虎。

“虎食人卣”到底什么含义?

将老虎视为生命轮回中的一环,所以商末出现了奇特的青铜器——虎食人卣(yǒu)。目前考古发现两件,一件流落日本,另一件流落法国。造型是虎张开大嘴,下置一人头,过去以为是表现虎吃人。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虎食人卣

82属狗男和86属虎女婚姻(地位曾比龙高)-第2张图片

著名学者李学勤发现,虎食人卣中的人均披发于后,前额无发,均着衣物,又非博裾长袖,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这些人的姿势很像新几内亚萨沃斯人形中的姿势,该姿势也出现在美洲印第安人雕像、苏门答腊巴塔克人雕像中。在两件印第安人雕像中,熊也在吞食人。

美国学者福莱瑟认为,这些雕像属“他我类型”,即想象他物变成另一自我,即“这个人被熊吞食了,但通过这一过程,便取得该动物的保护”。被吞食,意味着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合一。

在古代青铜器中,不仅有虎食人卣,还有龙食人的造型,含义相同。很多青铜器上有饕餮纹,这些饕餮纹是宋代学者定名,“乃是宋代金石学家观察不够缜密之故”。其实,饕餮纹多是虎,有的是鹿、羊等动物,也都被虎化了。

搞这么多虎纹,目的是辟邪。据《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称:“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

古代大门的门楣正中会画上虎头,唐代仍如此。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称:“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音渐,鬼死为聻)字,名阴刀鬼名,可息疟疠也。”

虎的神气为什么消失?

虎的地位曾高于龙,可后来却只闻“龙的传人”,不闻“虎的传人”。因为在商业侵蚀下,虎的神气渐渐消失。

古代贵族以打虎取乐,周武王曾“武王狩,禽(擒)虎二十有二”。春秋时,管仲劝齐桓公:“臣闻诸侯贪于利,勿与分于利。君何不发虎豹之皮、文锦以使诸侯,令诸侯以缦帛、鹿皮报?”即用高级的虎皮,和诸侯换低劣的鹿皮,诸侯贪利,自然从此听齐国号令。

郭璞注《尔雅》中称:“汉律,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小老虎)半之。”官方收购虎皮干什么呢?因皇家服制,“马有厩,车有府。皮轩,以虎皮为轩”,轩即有帷幕的马车,天子的车必须用虎皮。

南北朝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首次提出虎骨入药,老虎的处境进一步变糟。宋代时,官方收购虎皮“博马”(即到边地买马)。元代则规定女真猎户,可用虎皮抵貂皮税:“虎皮一张折五十张。金钱豹皮一张折四十张。熊皮一张折一十五张。土豹皮一张折一十张。鹿皮一张折七张。”

明清时,人口迅速增加,为鼓励垦荒,官方组织打虎。1682年,康熙东巡79天,射杀老虎39只,最多一天射杀5只。他晚年自述:“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

明 赵汝殷《风林群虎图》(局部)

据清代《武宁县志》,江西武宁县“邑多虎患,下南冲有柯际智者,夜持木棓引数猛犬逐兽,至马春坂,见一大兽在田,犬直前争噬,际智奋棓连击而毙。负之归,去毛煮食,举家数十人皆饱,越三日药商至其家,见余爪曰:何时获虎?骨何在?曰:吾以为田豕,嗜肉无,余骨尽在犬腹矣。药商惜之。”

被当成野猪打死,老虎再也威风不起来了。

姓虎为什么改姓“猫”

82属狗男和86属虎女婚姻(地位曾比龙高)-第3张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虎的形象威猛,深得人们喜爱,还有不少人姓虎。奇怪的是,在四川、云南等地,许多姓虎的人虽写作虎,读音时却自称姓“猫”。

据学者虎利平钩沉,民间有四种传说:

其一,这些虎姓人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虎离山林就成了“猫”。

其二,远祖来自西域虎拉森(即呼罗珊,包括今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地区),先祖在唐朝被封为虎威将军,以虎为姓,后代人为避前人讳,自称姓“猫”。

其三,许多虎姓人从事毛皮生意,而客户不愿“与虎谋皮”,所以改称“猫”。

其四,龙云给母亲安坟,避讳“龙虎斗”,遂将当地虎姓人改为“猫”。

这些说法都不正确。四川、云南多山林;且自古避讳只避名,不避姓;许多世代农耕的虎姓人也自称姓“猫”;至于龙云的母亲去世,不可能连四川的虎姓人都改音,且此前已普遍自称姓“猫”。

虎利平认为,改音可能与西南当地的彝族有关。彝族文化崇虎,认为“人虎同源”。据《新五代史》载:“其人椎髻跣足,而披毡,首领披虎衣。”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年老(死)往往化为虎云。”

在当地的日常言谈中,不可随意提虎,一般用猫代替。在彝语中,读为“妙”,在有的彝族村落中,姓虎的人也自称姓“猫”。明代以后,虎姓人随军队进入四川、云南,出于对当地文化的尊重,所以也自称姓“猫”。(责编:沈沣)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