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某天,头脑昏沉的你在一张
会议桌
上醒来。
四周是墨绿色的座椅,灰色的隔音墙,门锁打不开。
绑架勒索,密室囚禁?
更奇怪的,一个带音响的
摄像头
,正对着你。
不是Sir要扎心。
而是这剧真的在生活里装了监控——
此情此景,其实我们都“经历”过。
人生切割术
Severance
一场面试。
从封面这个环球标志中心的字也能看出。
你现在所处的是“童叟无欺”的卢蒙(Lumon)公司。
面试只有五个问题:
“你叫什么?”“你出生在美国哪个州?”“请随便说美国一个州的名字。”“伊根先生最喜欢吃什么早餐?”“请你尽量回忆,你母亲眼睛的颜色?”
女主正懵逼呢,怎么答啊。
只能统一——
“不知道”。
突然,嵌入隔音墙的灰门被打开,阴影里的男人语调轻快:
“恭喜你”。
你的回答是满分
什么情况???
谜底稍后揭晓,先说说此剧来头。
人称
“办公室里《黑镜》”,“职场版《心慌方》”。
开播不到一周,好评如潮。
男主亚当·斯科特,《大小谎言》的“全剧最好老公”;高分剧《公园与游憩》的鸡汤达人。女主布利特·洛薇尔,9.1分喜剧《难以伺候》第三季女主。
导演(之一)你们更熟,
本·斯蒂勒。
以往作品都是脑洞无边,像《博物院奇妙夜》系列与《白日梦想家》。
这回脑洞更黑更大——
打工人的科幻惊悚剧。
怎么科幻?
一个你不敢想象的未来:
给大脑做个手术,然后就可以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又怎么惊悚?
——这未来,或许就是不远的现实。
01
开篇那场面试。
后面走进来的男人是男主,
小马。
公司中层小领导,上班突然被行政部主管叫进办公室和董事开会。
高管会议怎么会叫他?
幸福来得太突然——
升职了。
上司突然辞职,公司决定由他接任部门主管。
别高兴太早。
升职后第一项挑战,
新员工“入职培训”。
就是刚刚看到的面试。
后续比你们想象得还难搞:
女员工不仅失忆,还情绪崩溃,暴力反抗,强行“越狱”……
小马好心带她参观公司。
谁知,她看到消防通道指示的逃生路口,“贼心不死”,推门偷溜。
靠!这是“鬼打墙”咩?
跟女员工的歇斯底里不同,小马淡定得很。
她跑出去跑回来……
他看看表——好了差不多要cue下一个环节。
女员工放弃挣扎后,小马再次带她到小屋子,播放一盘录像带。
是她自己。
画面里,她笑容满面同意要做
分离手术。
我同意对我的认知感进行手术分割
使我工作生活和个人生活记忆分开
剧集的中心概念:
一次“记忆切割术”,切断工作和生活。
Sir想起《奇葩说》那个经典的辩题:
“下班后,工作消息该不该回?”
《切割术》把它推到更极端:
两者绝对切割,双卡但不能双待,办公时间没有外界记忆,下班后员工不知道自己靠什么谋生。
意味着什么?
小马有一句台词细思极恐:
你
每次出现在这里
都是因为
你
决定要回来
没错,两个不同的“你”。
手术的恐怖之处并不在于它隔离了什么:
工作/生活。
专业/情绪。
同事眼里的你/老婆孩子眼里的你。
而是在于。
那个完整的“自我”,究竟被切掉了什么,导致你要与你自己闹个你死我活。
02
首先切掉许多麻烦。
乍看,这绝对是当代社畜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环境好。
犹如韦斯·安德森设计的矩阵。
停车场,从车辆分布甚至到树木排列,对称、和谐。
大厅,冰冷的蓝绿色调,真皮座椅环伺,极简、高级。
办公室,白墙绿地,四个人坐拥70平米,广阔、洁净。
待遇好。
到点上班,准点下班,朝九晚五,
没有996,没有007。
同事间没勾心斗角,大家专注手头工作。
字面意思:
手头的才是你的工作,但部门有多少,如何分布,公司的管理构架,靠什么盈利他们一头雾水……
公司有多少部门?
欧文:大概30个
马克:大概5个
心情好。
员工狄伦做了手术后,适应得很好。
毕竟愤世嫉俗的他。
现在可以一边吐槽公司制度,另一边,又转头以“季度最佳精检员”为傲。
对自己的“季度奖”“年终奖”奖品如数家珍。
你说。
这不是人格分裂嘛?
不对。
用老板的话说,这应该是“自洽”,是“清醒”,是“福报”。
因为更分裂的,还在下面。
03
隐患其实从上班路上就开始显露。
周一,工作日,噩梦日。
小马还坐在车里,给自己最后一点时间。
上一秒,他在车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到不能自已。
下一秒,进入公司,前台等待时,表情麻木索然。
上楼前,小马先去了“更衣处”。
机械表被换成
手工表
,雨靴被换成
系带皮鞋
,外部工牌换为
内部工牌
。
进电梯前还有保安搜身,电梯狭窄(暗示同时乘坐的人不多),而且
往下走。
越高级别的层级,越往地下。
走进办公室之前,小马脸上露出一种自信昂扬的职业微笑,这笑容冲谁?
没有人。
他是怎么来到这的?
小马曾经车祸丧妻,一度酗酒消沉。
卢蒙公司对他而言是避世所,是止痛药。
公司内。
他是不惹事,不出风头的敬业员工。
甚至好友佩蒂莫名其妙离职,他都会迅速将照片清掉,以符合公司要求。
△ 划重点,待会要考
公司外。
他是听妹妹安排相亲的好哥哥。
周一在公司被同事砸伤,出公司后发现车上有张“工伤补偿卡”。
他也不做怀疑,照单全收。
踩到了一张高射投影仪胶片 滑倒了
轻微地撞伤了太阳穴
真这么顺利?
再来看看他的新下属,那个面试的女员工小赫。
小赫曾笃定自己需要这份工作。
开颅手术的痛苦时刻,一无所知的彷徨时刻,她都熬下来。
直到她开始着手具体的工作,也是宏观数据精检部所有人的工作时——她崩溃了。
不难懂,不复杂,可就是,
没意义。
数据清理。
把令人感觉恐惧、不安的数字(你能感觉到),分门别类清理进5个垃圾桶。
数据来自哪儿?为什么清理?目的是什么?
通通不知道。
赫丽怒,这不是浪费生命吗?转头要辞职。
可辞职,需要里面的“你”和外面的“你”,同时准许才行。
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外面的你,没有工作的记忆,怎么知道里面的你活得怎样?
走常规流程,赫丽被外面的“自己”光速拒绝。
夹带提醒自己的小纸条进入电梯,电梯犹如监考仪般灵敏,警铃大作。
甚至她把纸条做成“胶囊”,想喝进身体里,被马克善意提醒:
编码识别器连藏进体内的文字也能读出来
大概看出来了——无论是小马的麻木,还是小赫的不安,都是因为他们被切掉了
“责任”
。
公司里。
你无需对外面的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生活负责。
反过来呢?
一样。
外面的你,无需对你的工作负责,你的前途负责,你的未来负责。
小马的前上司说出真相:
每天有八小时在杀人,小马对此一无所知。
责任缺失,造成了欲望的泄洪。
这是分割手术后,小马生活出现的第一道裂缝。
这裂缝,还只是坠入深渊的第一步。
04
《切割术》虽然只是虚构想象。
可它的确一定程度照进了现实——就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信息,2021美国辞职人数创历史新高。
11月,450万人辞职,12月,430万人辞职。
导演试图以反思代替恐慌:
“在大流行的核心期间,我看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和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关于我们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时间、使我们远离家庭和优先事项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工作多辛苦和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目的?”——导演本·斯蒂勒
这或许也是大多数打工人的困惑:
我们每天在这里消耗8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究竟能换来什么?
剧集目前给出的答案当然是极端黑暗的。
但不代表没有参考意义。
一个细节:
卢蒙企业,职位越高的地方,办公室越往地下延伸。
人被规则、秩序、时间、效率包围,犹如地狱。
地狱只是人类病态想象力的产物
凡是人类能想象到的
他们通常都能创造出来
卢蒙的造物主,幽灵般的基尔虽早已逝世。
但他制造的这座直通地狱入口的
“巴别塔”
,却一直统领着大家的精神。
塔身,是白、绿、蓝构建的秩序国度。
工整对称的墨绿色真皮沙发,永远没人坐,毫无生机。
空无一物的惨白长廊,遥遥无尽头,工作的尽头就是虚无。
灰蓝色的文件柜,蓝色的门禁卡,蓝色的OK绷——直指虚幻的现实。
塔内,是用员工手册制造的藩篱。
严格的等级制度,董事会只存在于接听电话时。
他们永远有一个“魔鬼代言人”作为中间人,哪怕是高层佩吉,也只能微笑吃瘪。
刚升职的马克要和领导礼貌握手,都要提前“打申请”。
而这手册的核心,就是基尔的8字箴言。
基尔穷其一生,鉴别出把控人类灵魂的四种元素:
悲哀(woe),嬉笑(frolic),恐惧(dread),恶意(malice)。
听起来就像灭霸的无限手套,只要驯服这四元素,就能驯服全世界。
△ 这甚至是垃圾桶的分类标准
对。
这才是公司最终要从员工身上“切掉”的东西。
做手术是第一步。
通过剥夺人在生活中的记忆,让你大脑赤裸裸地进入这个“新世界”。
同时给你植入的芯片,可以监测你思想的异动。
碎片化的工作安排是第二步。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认为自己做的工作很重要。
在阿Q和格式塔精神作祟下,你甚至会自己脑补出一个“我在拯救海洋”的意义。
氛围感,第三步。
除了色彩,还有景物暗示。
墙壁上的古典画作,福泽人们的“上帝”依然圣光加身,成了挥鞭抽打人们的恶魔。
上班走神摸鱼,情绪异常?
来,休息室走一遭。
声线优柔的“催眠大师”上线,告诉你,你的“外我”有多“成功幸福”。
荒唐的是,你还不能做出反应,情绪波动要扣分。
-你在外面很擅长接吻和做爱
-……wow。
-对不起,请不要对任何具体事实作出回应。
打算怠工逃跑,违背手册原则?
来,休息室再来一趟,此时的休息室就成了“审讯室”。
是比体罚更严重的精神折磨,逼你朗读“认错书”。
光读还不行,要真诚到能通过测谎仪的检测。
但剧集并非完全悲观。
那个镜头——欧文和资格更老的光学部主管惺惺相惜,手不知不觉握在了一起。
两个老员工,还是在公司里。
手术效果在减弱?
不知道。
至少我们看见,人性仍存在无法“切割”的深层区域。
再留意剧集的“色调”。
用靠近真相
“红色”
对抗麻木虚幻的
“蓝色”
。
佩蒂穿着红色浴袍,在真实与虚幻的手术后遗症中痛苦着,虽死未悔。
马克打开了佩蒂给他的红色贺卡,驱车开往了真相的路上。
赫丽抄起红色的灭火器砸向门上的玻璃窗,也砸向冰冷的制度,扔出传递信息的纸条……
地狱的下层是什么,人是如何被“量化”还未可知。
就像马克一开始对赫丽关于“理想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教化,就连导演自己都没有答案。
企业应该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控制权?
作为自由卖给我们的东西,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剥削?
答案,或许藏在“外在”的马克参加一次妹妹组局的聚会上。
背景——大片红色;
主题——食物与生活。
-我认为很多人都会忽视一点 生活不是食物
-对 大家都有生活
它包含复杂的意识和活动 那食物又是什么
-是燃料
卡路里 和生活是不同的
-抱歉 马克和我爸曾在酒壶上刻着“威士忌就是生活”
人们仍试图通过排除的方式对“生活”下定义。
卡路里是生活吗,×;
燃料是生活吗,×;
那么——食物不是生活,酒才是生活√。
于是便出现了像卢蒙这样的公司,像记忆切割这样的手术:
将人类划分成一台仅需要燃料(食物)的永动机,和一具仅需要享乐(酒精)的轻飘飘的灵魂。
一劳永逸?
恰恰相反。
因为给我们生活下“定义”的,从不是公司,不是制度,不是观念。
而是你自己。
如果现实终将滑向无解的死局,那台“切割”的手术真的无法避免。
记住。
至少手术刀应该握在你的手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