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九月出生的男孩起名字(从歼5到歼20)

未来八字网 355 0

《军武次位面》作者:河豚不吃布丁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集团)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直属特大型企业,是我国研制、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

对于成飞,年纪小的军迷因“黑丝带”而深深记住了这个歼20背后的名字,年纪大一点的军迷因为歼10,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多用途战机。再大一点的军迷因为“5爷(歼5)和7爷(歼7)”。

现在的军迷,是最幸福的一代,因为征服星辰大海已经不是一个触不可及的梦。在成飞的官网首页,有这样一段文字:“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今天,军武菌带着大家重温那个年代,那段故事,那梦开始的地方。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网图片

代号132

1951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1951年1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当时中苏处于蜜月期,两国政府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

这一系列的项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后的1956年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米格-17F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此举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1956年4月,根据之前的协议,中苏两国正式签订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19项的协议书,其中有一项就是新的歼击机制造厂建设项目。

▲国营112厂(沈飞)制造的首架歼-5战斗机

为了建好飞机制造厂,新厂筹建人员会同4名苏联专家,先后奔赴陕西、甘肃、新疆、四川等地进行选址。经过多番察看,最后决定在四川选择厂址。

飞机制造厂对地形、地质、气象、水文、交通、资源等条件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为了测量这些数据,筹建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靠人工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测算。综合各方面条件,在北京召开的厂址方案论证会上,最终确定定址在成都青羊区黄田坝。

1956年,根据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新的歼击机制造厂代号为132厂。后来国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厂的厂址在成都青羊区黄田坝。1958年7月,出于保密原因,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总局通知132厂对外使用的第二厂名为“峨嵋机械厂”。10月18日,132厂正式动工兴建。

▲132厂老旧照片

为了尽快建好厂房,大量建材物资运送到成都火车站。由于建材物资来得集中,短途运输跟不上,大批材料堆放在车站无法运到132厂。为此当时成都军区调集30辆军用卡车和一个营的官兵帮忙运送物资、拉运土方。132厂职工更是靠人力将满载60吨水泥的车皮从成都东站推到黄田坝。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11月,西南大后方第一个飞机制造基地132厂基本建成。

1958年建厂初期,成飞厂的基本干部和骨干工人队伍是从南昌飞机厂输送来的。当时南飞为了保持该厂已形成的强5设计队伍,并没有按比例输送设计干部。此外受苏联设计影响,一开始132厂的主导思想是建成一个沈飞厂的复制厂,生产所需的设计图纸资料都从国外拿来经过沈飞厂仿制再转来。这一切使得132厂无论在技术基础还是人才储备都像是一个临时拼凑的产物。直到一个人的到来。

▲屠基达一生中参与了15种飞机的修理、仿制、自行设计和改进改型工作,成功设计了初教6、歼5甲、歼教5、歼-7Ⅱ、歼-7M等5种飞机

1960年原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机身组组长、歼教1机身的设计者、初教6飞机主管设计师屠基达调入正在建设中的成都飞机厂,举家入川。当年初教6从设计第一张工作图纸到第一架原型机上天,总共只用了72天,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背后正是因为屠基达。后来,1979年初教6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生产的第一个机种,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屠基达的到来,为成飞的发展提供了一颗“人才”的心脏,这也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发家歼5甲

1959年的时候,一款全天候新型歼击机研究的任务交给了沈阳飞机厂。

当时没有任何图纸资料,只有一架米格-17战斗机。一开始沈飞厂想以歼5 为基础,参考样机进行改动。后来发现无论怎么改,也达不到全天候飞机的标准,就中止了这项工作。1960年,海峡两岸形势紧张,美蒋飞机经常于夜间低空入侵大陆,此时的我军更加迫切需要可供夜间飞行的全天候歼击机。当时又逢中苏关系破裂,赫鲁晓夫悍然终止中苏之间合作,撤走在华专家,倒逼着我们航空工业实现自力更生。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厂房还未建好的132厂。

▲坐落于网红打卡地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的歼5甲。该基地是国内首个园林式战斗机博物馆,由航空工业成飞历经19个月兴建,坐落于成都市青羊区的成飞公园西北侧,占地3.5万平米,分为威龙广场、航空史迹、铁翼风华、龙腾广场、航空问道、航空拾趣六个区域

通过派人去沈飞了解有关情况,1961年5月时任132厂厂长杜向光厂长传达上级的意见:132厂中心工作是基本建设,先基建后生产,但要积极自力更生搞东风104号机(歼5甲),越快越好,不能动摇。

就这样,132厂开启了第一关——测绘设计。

测绘时,132厂里只有两架米格-17样机和全套歼5图纸和工装,为此132厂将管飞机的第一设计科和管导弹的第二设计科合并,以屠基达作为歼5甲的主任设计师,负责集中测绘中的技术指挥,抽调一些技术人员,组起了百余人设计团队,其中当年刚出学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占一半,从老厂调来有过一个以上机种技术工作经验的不满 30 人,全设计科平均年龄24岁。

除此之外132厂请来了南航有二批师生共57 人在1961年8月至11月来参加过测绘。就这样一支测绘设计队伍,学习基本的业务知识、文件制度、制图规范、飞机标准、工艺指导文件生产说明书,一步一步消化歼5图纸,一边学习一边培养技术骨干,测绘队伍量高潮时达220人。

那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苏联逼我们还债的困难时期,设计团队除了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还是克服饥饿等物质上的困难。根据后来对屠老的采访,当时他们每月实际能吃到19斤已算不错。后来沈阳飞机设计所派出31 人来支援测绘,当时是132厂只能拿出几斤生胡罗卜招待的他们。1961年的冬天,有一位设计员竟然昏倒在飞机旁。

测绘工作自1961年8月样机吊上平台作全机外形测绘开始,到1962年10 月全部技术条件和强度计算报告等发出,共计15个月,飞机外型和结构是按飞机实物严格测绘的,但强度计算、外载荷计算、静力试验任务书和技术条件等,则是按自行设计方法自己制定的,测绘图纸占全机图纸的60%,与歼5不同的零件有50%。

当时试制的样机01架运到沈飞厂去做全机静力试验。令人振奋的是样机强度等质量过关。飞机静力试验是飞机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凭借静力试验可以观察和研究飞行器结构或构件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刚度以及应力、变形分布情况,是验证飞行器结构强度和静力分析正确性的重要手段。

02架运到西安西安阎良去试飞,共飞10个课目,16个起落。1964年11月11 日首飞,11月29日飞完。19天之内,飞了10个飞行日。12月初返回成都、12月5日开始进行国家鉴定,12月14 日前在成都进行了飞行表演,15日开了全厂性的飞机定型大会,宣布我国第一个测绘仿制机型歼5甲试制成功了,成飞厂也同时建成了。对于歼5甲成功试飞,时任三机部部长孙志远高兴地赞誉:歼5甲是成都飞机制造厂的发家机。

▲歼5甲全天候型装备的sl1型雷达(仿制苏制РП-1/5型)的天线。歼5甲原定总产量 150架,后因sl1型雷达进度跟不上,不少飞机只好装配出厂,等雷达生产出来后再去加装。空军等不及,最后生产到124架就停产了。歼5甲飞机在部队长期使用中,质量稳定,少有故障

一飞冲天歼7改

▲歼7发展历程图谱,沈飞、成飞、贵飞都曾参与研制

阴历九月出生的男孩起名字(从歼5到歼20)-第1张图片

歼7系列飞机含歼7基本型 (米格-21F)、歼7Ⅰ型、歼7Ⅱ型、歼7M、歼7Ⅲ、歼7E、歼7G、歼教7等众多改型机。与歼5一样,歼7基型是沈飞基于米格-21F-13原型测绘仿制。1968年4月22日,三机部下发《关于调集力量,狠抓歼7飞机改进战备任务的通知》,通知132厂和112厂(沈飞), 决定把歼7飞机改进工作安排在132厂进行, 歼7飞机改进任务列为首要任务。从此,132厂成为制造歼7飞机的主制厂。112负责歼8飞机生产,不再生产歼7飞机。132厂开始了歼-7Ⅰ昼间防空型研制工作。

1972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听取三机部关于歼7Ⅰ型试制情况汇报,决定歼7Ⅰ型改进项目由原来的“六改”改为“三改”方案。“三改”方案一是增加一门航炮,加强火力;二是进气道唇口改钝,增加起飞推力;三是进气道调节锥由三级改为五级调节,改善飞机超声速性能。“三改”飞机于1973年4月首飞,1975年1月完成全部试飞课目,4月航定委同意设计定型并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审批,6月正式批准。

▲埃及装备的歼7

在歼7Ⅰ型基础上,歼7Ⅱ型进行了4项重大改进。1977年5月歼7Ⅱ型正式立项,1978年12月30日实现首飞。1979年9月26日,航定委批准歼7Ⅱ型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歼7Ⅱ型飞机。经过小批量生产考验, 1984年12月29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歼7Ⅱ型飞机生产定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1979年国营132厂正式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征途。这为歼7Ⅱ出口型也就是有着“西方化的米格-21”歼-7M诞生创造了条件。

1978年我国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我们的薄弱环节电子火控系统。1979年中航技公司组织132厂与英国马可尼公司及史密斯公司进行了十余次商务和技术谈判,引进956型平视显示器、7 M型测距雷达、大气数据计算机、AD3400 多功能电台、0101 -HRA2型雷达高度表、静止式变流器、2030记录照相机等7项电子设备。尤其是平视显示器是一大技术进步,是世界上的发展趋势,美国的三代机F-16也才开始使用。而当时的苏联无论是米格-23还是米格一25都只是瞄准具,可见苏联已经落后。

阴历九月出生的男孩起名字(从歼5到歼20)-第2张图片

1980年中航技公司与上述两家英国航电公司签订了引进100架份设备的合同商务合同。改装后,歼7ⅡA型的电子火控性能将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水平。然而由于经济原因,1981年2月, 空军决定不要改装引进设备的歼7ⅡA,合同面临废除的尴尬局面。后来为了降低损失,决定继续将引进的设备用于同国外签订的出口飞机歼7M上。

▲伊拉克空军装备的歼-7M

1978年6月,在中央军委会议上张廷发司令员表示空军需要一款匹敌米格-21 MF的飞机。1979年1月,米格-21 MF样机从埃及运抵132厂。1980年初, 空军上报了歼7Ⅲ型的战术要求:中高空高速全天候战斗机,在性能上与米格-21 MF相当,武器火控和电子设备优于米格-21 MF。1982年7月成立了歼7Ⅲ总设计师系统,任命宋文骢为总设计师。1987年12月,航定委同意歼7Ⅲ飞机设计定型并上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988年2月,国务院、军委同意歼7Ⅲ型飞机设计定型。该机实际达到2+ +代水平,成功弥补了20多年封锁造成的差距。

1984年,132厂与西工大密切合作, 提出将歼7Ⅱ的后掠三角翼改为后掠双三角翼,并增加了前后缘机动襟翼,有效改善了飞机气动性能。此外还装有国产平视显示器等航电火控设备,配装有加大推力的发动机涡喷13F,机翼外侧增装一对外挂等。1986年空军发文将此改型命名为歼7E型,要求力争1990年前后定型装备部队。经过大量方案论证设计和试验工作,歼7 E型达到了冻结技术状态。1988年10月,空军首次直接与工厂签订了歼7 E型机的研制合同。1990年5月15日歼7E 型成功首飞。1993年5月7日航定委批准飞机设计定型。

▲1995年6月,12架歼7E表演机交付“八一”飞行表演队

为了可以与引进的霹雳-8导弹相匹配,需要换装国产的小型化PD雷达,这为新一轮歼7G创造了条件。经论证,2002年8月总装备部批准了歼7 G的立项,132厂决定自筹资金开始研制。歼7G在歼7E气动外形和动力装置不变的基础上,换装PD雷达,增装头盔瞄准具,采用红光照明和“双手不离杆”操纵,改用零高度零速度弹射座椅,使歼7飞机成为新的全天候机型。2004年歼7 G型飞机经航定委批准定型后开始交付部队。2005年开始,空军的现役歼7E飞机比照歼7G型的成功经验使航电系统全面升级,这次改装有PD雷达和头盔瞄准具、数据链等先进航电的飞机被命名为歼7 L。

成飞的歼7改系列飞机累计出口近500架,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成飞深入贯彻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脚踏实地地走完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出口”的全过程。这也为132厂后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成飞牌洗衣机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国急需口罩之际,成飞组织258名各岗位职工连续奋战3天2夜,顺利完成372项1277件口罩生产机零件的研制生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9年,国营132厂正式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开启了走向世界的新征途。

1980年4月,成飞第一笔军贸大单,60架歼7A的军贸合同签订实现了从军援到军贸的跨越。1983年完成所有飞机的交付。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要求,132厂被确定为航空工业部的试点单位。同年10月132厂和611所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成立“成都飞机发展中心”。

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成飞军品任务陡然下降了66%,为了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行,成飞开始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寻找新的出路。1985年,成飞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同时,开始尝试进入轻型汽车、摩托车、洗衣机、千斤顶、铝门窗、板式家具连接件和模具加工等民品生产领域。1987年,成飞组建了千斤顶厂、干洗机厂、摩托车发动机厂、模具厂、型架夹具厂和起落架液压附件厂。成飞汽车模具中心的工厂被列为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

▲知网上有成飞牌摩托车的学术期刊

1990年,成飞在专业领域寻找突破口,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与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100 架麦道MD-80型客机机头合同。1995年,又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 MD-90型客机机头的合同。1995年12月,成飞与波音公司签订了总造价1.48亿美元的173架波音757尾段制造合同。此后,成飞公司还承接了转包生产 MD-11型客机中央翼阿框、A320 型客机后登机门、A340 型客机发动机反推力门等大部件合同,总产值达 4300万美元。

此外成都还充分运用航空高精尖技术开发汽车模具,成功替代进口汽车模具,为10多家汽车厂提供了300 多套质优的汽车模具,累计销售收入2000万元。“成飞牌”12公斤型干洗机技术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液压千斤顶、油缸、轮椅、熨烫设备等支柱民品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1995年出口创汇200 多万美元。

1998年,成飞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包生产进一步发展,空客A320(后登机门)部件实现首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垂尾实现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平尾实现首架交付,跨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优秀转包商行列。至此,成飞经受住了时代对它的考验。

▲据说“成飞牌”滚筒洗衣机出自歼20总设计师杨伟之手

“超-7”计划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开始洽谈引进米格29,巴铁急需现代化战斗机替代其老旧的幻影3、幻影5以及歼-6、强-5等战机。巴铁一方面从美国引进F-16,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中国的帮助,希望帮助其研制一种物美价廉还先进的战斗机。

▲巴铁的幻影3

1984年 10月23 日,巴空军贾玛尔中将率团访华,带来了一份改装研-7M的建议书,希望中国空军参与“歼-7M改进”这项目,要求加签飞机的机动性,加大作战半径,改进截击效能,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有了歼7的成功经验,成飞将新战机定名为歼-7CP。随着后来与巴方的深入交流,发现这个项目已经不是单纯的购买飞机这么简单,而是国际合作联合生产飞机。我们也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来提高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雷达、航电等领域的短板。

1985年,巴铁向我们正式发出名为“佩刀Ⅱ”长达24页的招标书。鉴于巴铁与西方良好的关系,巴铁派空军代表团赴美,考察包括通用动力公司、诺思罗善公司、格鲁受公司、波音公司和沃特公司在内的各大飞机公司,并打算在美国飞机公司中找出个主合同商。然后由主合同商和我们合作一同完成该项目。

招标书正式提出发展2架原型机,一架装F404发动机,一架装PW1 1 2 0发动机,经试飞后决定发动机的取舍。然后,采购1 5 0架"佩刀"Ⅱ飞机,飞机单价应少于600万美金。其发展、改型和装配工作由巴基斯担卡姆拉航空联合企业负责。

经过多方竞争,最终在1987年成飞与美国格鲁门公司签署中美技术援助协议,准备联合研制"佩刀"Ⅱ飞机,但是美方要求我们在七个方面不许接触:∶前机身外形数据、进气道设计、武器的某些方面、电子设备、发动机特性(外形数据可给)、空中加油、疲劳谱。后来新加坡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参与。同年年底,没有完全寄希望于美方的成飞内部一直在自费研制歼-7CP,总计完成各种吹风试验3 0 0 0多次,完成总体设计及各系统方案打样设计约共4 0 0 0 0张A 4纸,完成相应计算工作及各系统模拟试验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巴铁放弃了"佩刀"Ⅱ。格鲁门公司建议由中美新三方联合投资在"佩刀"Ⅱ的基础上发展超-7战机。超-7是新起的型号,只改机身不改机翼的是"佩刀"Ⅱ,既改机身又改机翼的是改称超-7。格鲁门公司建议由新加坡制造机头,总装和试飞,新加坡航空还可到国际市场上去推销。格鲁门的估计,世界上销售超-7的潜在市场可近千架,目标主要是代替正在使用中的"米格"-2 1 、F -5及A-4。后来新加坡因为投资问题与美国闹掰退出超-7项目。格鲁门公司又建议中美联合搞超-7项目。后来美国又中止了超-7项目。

1991年,成飞重新自行投资启动“超-7”项目,计划于1998年原型机首飞,并开始寻求与欧洲合作。巴铁希望参加联合研制。1992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邀请巴铁空军投资“超-7”计划。作为回报,巴铁有权全面参与研发过程,并拥有合作生产权。同年5月,中、巴专家组开始“超-7”飞机项目可行性论证,于10月,双方签署研制备忘录。1993年4月,我们与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签订了“超-7”技术合作合同。米高扬设计局将已经取消的米格-33战斗机技术资料,提供给中方参考。5月,我们与俄克里莫夫设计局签订了为超-7配置的RD-93(RD-33)发动机研制批采购合同。8月,超-7研制正式立项。1998年中国与巴铁签署了合作开发“超-7”多用途战斗机的协议。1999年6月28日,双方签署《中巴合作研制S-7/FC-1飞机合同》,飞机型号正式定为FC-1。该项目中巴双方各投资50%,此外俄罗斯米格设计局也加入FC-1计划,形成了以成飞公司为主、米格设计局和巴方参与的三家合作项目。

▲FC-1的无附面层隔板超音速(DSI)进气道

2001年9月,成飞冻结了FC-1原型机技术状态,开始进行详细设计。2002年5月31日完成设计,2002年9月16日制造出首架原型机。2003年8月30日,01架原型机首飞成功,02架完成了静力试验。2004年4月9日,03架原型机首飞成功,进行操纵安定性试验和强度试飞考核。2004年6月15日,中巴双方签订FC-1/JF-17战斗机在巴基斯坦合作生产主合同和技术改造生产线合同。2004年7月FC-1飞机计划正式命名,中方称之为“枭龙”战斗机,巴铁则称之为“雷电”战斗机。

2006年4月28日,配备全状态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的04架原型机首飞成功。“枭龙”04架原型机对飞机的整个飞行状态、航电系统、控制系统和武器攻击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并通过考核。4号原型机在01、03架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采用了大边条、“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进气道、“玻璃座舱”(座舱综合显示设备)和垂尾电子舱。这表明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外形和大推力、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以及先进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空电子和武器系统,具有发射中距弹、实现多目标超视距攻击的能力,具有多种先进的精确导航、战场态势感知、目标探测与识别、作战攻击以及电子战等功能的枭龙战机已经具备了可以批量生产的能力。

▲枭龙战机为中国习近平主席专机护航

2006年3月,巴铁正式对媒体宣布,首批中巴联合研制的FC-1战机将装备巴基斯坦空军。巴基斯坦空军订购总数量约150架。2007年1月,第一批FC-1战斗机正式交付巴基斯坦空军。2021年4月30日,印度媒体《欧亚时报》报道称,“枭龙”战斗机已经配备了歼-20同款的“最先进”导弹。

从佩刀Ⅱ到FC-1,成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也为中国航空工业对外军贸和合作积累了经验。

猛龙出世歼10

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同志建议研发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邓小平同志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自此我国的自制三代机就此拉开序幕。

1984年6月新歼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空军要求:能够尽快的装备部队、性能水平上媲美F-16和米格-29、具备中低空跨声速格斗和高空高速截击性能、具备超视距空战和对地打击能力。空军高要求的背后是我们对自主研发第三代战机的期待与渴望。这一光荣使命与任务落在了总设计师宋文骢身上。会议现场做了方案汇报,并和在场的空军专家商定了新歼的重要指标,审查确定了新歼的初步设计。1986年1月,邓小平同志对新歼研制做了批示:“我认为建议很重要,近期花钱也不多,拟可同意。”代号“十号工程”的歼10正式上马。

▲歼10之父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科学技术领域的优秀带头人,曾从事歼-8、歼-7C、歼-10飞机的研制,是中国飞机设计战术性能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建人之一,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2010年,当选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989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苏式战机苏-27进入了国人的视线。对于这种唾手可得而且战力极强的三代机,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研制歼10,引发不少争议。对于这种争议,“中国航母之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将问题抛给了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宋文骢道:“苏-27的确性能优异,但是和歼10相比性能各有所长,苏-27替代不了歼10,两者应该相互配合。”刘华清将军点头表示赞许,然后亮明观点:苏-27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再困难,歼10也要搞下去!

▲心系国防刘华清参观美国小鹰号时令人破防的图片

1991年8月27日,歼10的全尺寸模型样机组装完成。时任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将军,立即召集空军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来看,并亲自介绍飞机。1997年6月2日新机建造完成。刘华清将军亲自为新机剪彩。1998年3月23日,歼10顺利完成首飞。1999年12月,歼-10开进行飞行测试。2002年6月,首架装备俄制发动机的歼-10小批量生产型号首飞。2003年歼-10生产型正式交付,12月歼-10双座型号原型机首飞。2004年,中国空军开始换装歼-10战机。

2005年首次出现了带有空中加油探头的歼-10战机。2007年2月27日,歼10战斗机工程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年,歼10工程是这一奖项的唯一获得者,胡锦涛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为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颁发了这一奖项。2008年11月5日,歼10在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对民众亮相。歼-10战机衍生出单座及双座型号,航电系统基本由国内研发生产。2019年10月1日,1架空警-2000预警机和8架歼-10飞机组成领队机梯队,10月1日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歼-10飞机拉出七道绚丽的彩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1月6日上午,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在第12届中国航展上成功进行了过失速机动飞行表演,展示了“榔头”机动、“赫伯斯特”机动、“眼镜蛇”机动、“直升机”机动等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动作,酣畅淋漓间,凸显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优异的飞行性能

歼10在十几年的研制过程中创造了数个第一:第一款由亚洲人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第一种采用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战斗机;第一种采用鸭式布局的三角翼战斗机;我国第一款边试飞边定型的飞机;打破了国外对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技术的垄断。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形成了“超常的自主创新,超常的严谨求实,超常的协同攻坚,超常的拼搏奉献”的歼10精神,是中国航空工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黑丝带“歼20”

▲歼20飞机首飞成功,现场掌声雷动

2011年,一个“爬墙视频”燃爆整个互联网和军迷圈内。视频中:歼20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如一道银色的闪电,瞬间插入云霄,另一架与它一模一样的僚机斜刺里飞出,也很快隐入白云。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两个男孩的尖叫。黑丝带成了“歼20”的代号。对于当年爬墙围观首飞的军迷们,2018年1月1日,在央视《写给2035年的信》的节目中,歼20总设计师杨伟说到:歼-20首飞那个时候社会上(绝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军迷怀着一腔热血,这样来跟踪。对于包括军武菌在内的无数军迷而言,黑丝带是成为带给军迷最好的礼物。

▲2018年1月1日,在《写给2035年的信》,杨伟公开承认自己是歼-20总师

▲杨伟对军迷的评价

1997年美国第五代战斗机F22猛禽首飞,同年歼20正式立项。当时的我们正在紧锣密鼓研制三代机歼10,对于四代机基本上一无所知。因为战斗机研发长期以来被国外严格保密、完全封锁。而且美国的四代机也只是刚刚首飞。成飞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对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加紧攻关:先后完成四代机总体方案确定、提出工艺制造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相关功能样段的设计与制造、完成四代机1:1全尺寸展示样机制造。数字化协同平台、三维仿真设计装配、内埋式主武器弹仓,一系列前瞻探索,为后续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快试制进度,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并行展开,研制计划充分进行协调沟通,全部按小时进行安排,全线实行“609”“711”甚至“724”工作制,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需要,随叫随到。数模发出后仅7天研制团队开始了第一个零件制造,随后验证机机体结构全面转入试制阶段。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结构零件、隐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给歼20飞机的研制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针对歼20验证机全数字化设计的特点,成飞研制全线先后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关键零件试制一次成功,大部件对合一次成功,发动机启封开车一次成功。

2009年首架技术工程验证机制造成功,并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黄田坝军用机场实现首飞。首飞成功后,成飞从指标体系、内埋武器数量、人机工效、制造装配、试验试飞、保障模式等各个方面,拿出了一套方案。实现了座舱的最佳人机工效,科学减重达200公斤;通过建立一套纯软件验证环境,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个月的测试工作量;攻克了号称“飞跃之框”的整体框制造,再破“亚洲第一框”记录;按照“性能需求、开发研制、评估验证”循环推进思路,让试验、试飞、定型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重要成果。2016年11月1日,歼-20身披割裂迷彩涂装参加珠海航展并首次对外进行双机飞行展示。2018年,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官方评价道:歼-20入役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就。

歼20总设计师杨伟曾说:“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是一种境界。装备是用来博弈的,无论研发什么装备都得有权衡,权衡的理念之一就是非对称。完全跟着别人做,那就不存在非对称,是一种对称式的和别人在比。在权衡的时候,你必须突出或提高一些东西,同时也可以放弃或降低一些东西,这样就会形成非对称优势”。

▲杨伟在的诗作:写给2035年的歼-20:

出生时,你是西南一隅的电光石火,喜悦在这头,质疑在那头。

长大后,你是珠海航展的惊鸿一瞥,自豪在这头,振奋在那头。

后来啊,你是祖国海天的坚强卫士,担当在这头,威慑在那头。

而现在,你是战鹰家族的不老传说,引领在这头,希冀在那头。

终章:航空报国

一路走来,成飞历经四十年。

阴历九月出生的男孩起名字(从歼5到歼20)-第3张图片

从歼5甲的探索尝试,到歼7的一飞冲天,到枭龙的名扬四海,到歼10的自强不息,再到歼20威震四方,这些荣耀的背后是那些航空人的迎难而上,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勇气与担当。他们用弱小的身躯去丈量祖国的天空。

▲之前一网友在翻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早期文集》时,发现了一篇周总理十六岁写的侠义小说《巾帼英雄》。不过,该作品并未完结,连载几期后“惨遭弃坑”。其中有一条评论让人泪目:作者前去拯救中华民族了,小说自此无限期停更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仪式上能参加阅兵飞行的飞机只有17架,大阅兵的负责人聂荣臻就去找周总理。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沉默了几分钟,就说:在这17架飞机里,有9架是战斗机飞行速度最快,阅兵时,让这九架在前面飞,通过天安门广场后迅速绕一圈飞到队伍最后面,这样就能,给人一种飞了26架飞机的感觉。20多年前我们认为F22是不可超越、是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我们在讨论歼-20的无敌是多么寂寞。我们再也不用多飞一遍了,这盛世,如您所愿!

过去,我们一直仰望别人,现在,我们要仰望未来。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标签: 社会万象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