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一字咒念法(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

未来八字网 74 0

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方法,讨论了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尸利沙和阿吒留洒根,并简要辨析了这些药物在印度佛教僧团医疗中的主要用法。

尸利沙(?irī?a) 、尸利洒、尸梨洒、悉利娑;合欢、合昏树、夜合

尸利沙、合欢;尸利沙树、合欢树;尸利沙树华;尸利洒、合昏树

隋代释宝贵所合《合部金光明经》卷六〈大辩天品第十二〉中,收录了北凉三藏昙无谶译本中所无而由隋代阇那崛多补译的一个香药洗浴方,其中使用了“尸利沙合欢”(CBETA, T16/p. 386c)。很显然,“尸利沙”是音译,而“合欢”是意译。唐代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中也记载了此洗浴之法,所对应的药名为“合昏树尸利洒”(CBETA, T16/p.434c)。《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引用的译语相同。可见,此处的“尸利洒”是音译,而“合昏树”是意译。又,唐代金刚智译《吽迦陀野仪轨》卷下〈吽迦陀野相应天成就八界供养洗浴品第五〉所记载的相同药方中,其音译名为“尸梨洒” (CBETA, T21/p.248c)。在梵本《金光明经》中,所对应的药名为?irī?a。?irī?a 的印地语和孟加拉语的词形均为 Siris,其拉丁学名为 Albizzia lebbech Benth,是指豆科合欢属植物阔荚合欢,是一种阔叶乔木。在印度生命吠陀(阿输吠陀)典籍中,该植物使用的地域较广,其味苦、辛、凉性,其花甚至“五支”(指根、茎、叶、花、果)可用于解毒。其果实可用作催嚏药,而其油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其树胶也可制成香药。南朝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六〈佛记优波笈多因缘第六〉云:“ 楼驮答言:‘伽梵波提翻牛主今在天上尸利沙翻树名殿,其今未来。’”(CBETA, T50/p.150 c)僧伽婆罗译本《阿育王经》和《孔雀王咒经》等佛经中常用“梁言”或“翻”等形式,来表达简要的译注 ,此处就指出“尸利沙”是一种“树名”,但没有指明是哪一种树。

义净译《佛说大孔雀咒王经》卷三:“以白遏迦华此方所无,可以梨、奈花等替之、或白羯罗毗罗华岭南有,北地无,可以白杏、柰华或蜀葵华等替之、或以尸利沙树华即夜合树是也、或频树叶此方亦无,可以枣、桑、荷叶替之散布坛上。”(CBETA, T19/p.476a) 义净对该植物至少有两种意译名“合昏树”和“夜合树”。又,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五〈毗俱知救病法坛品〉中提及“尸利沙树合欢树是,拘留孙佛得道树是。”(CBETA, T18/p.833a)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合欢”“合欢树”“合昏树”和“夜合树”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别称,中外译经师(阇那崛多、义净、阿地瞿多)都用它来指代印度药用植物 ?irī?a,其梵汉对应是较为正确的。有学者认为, 合欢是张骞通西域之后传入中国的,但并无确切的证据 。

舍离沙树、合欢树

除常见的“尸利沙”之外,汉译佛经中,?irī?a 的译名有多种形式。《陀罗尼集经》卷十〈乌枢沙摩金刚法印咒品〉云:“又法,以舍离沙此云合欢树,一肘,粗如指大。以娑罗树汁涂合欢枝上。咒师手执枝, 于天像前,数数诵咒。满一百八日。天女欢喜。所有患处,以此咒杖拄之即愈。”(CBETA, T18/p.877a)这是一个使用合欢枝的密教治病仪轨,此处的“舍离沙”就是梵语 ?irī?a 的音译词形。

文殊一字咒念法(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第1张图片

悉利娑、夜合

不空译《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中有一条密教仪轨,“又,悉利娑三合,夜合也木如上,以犊子粪,日三时准上。凡一月得一百上好牛。”(CBETA, T20/p.26b)“悉利娑”也是梵语 ?irī?a 的音译词形,“夜合也”是对该词语的解释。此处译注“三合”的“三”字,在[宋][元][明][甲]本中,写作“二”。所谓“二合”是指两个辅音字母的连音现象,不过,从梵语 ?irī?a 来看,此处没有辅音相连的现象,其译注有误。

室里沙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十〈第四净行观想护摩成就法品第十一〉中论述包裹食物所用的树叶种类,“又诸比丘如无应器,或用荷叶吃食,或用莲华叶、优钵罗叶、妙香华(Saugandhika) 叶、最上华叶、布罗叉(Plak?a)叶、优昙钵(Udumbara)叶。若尼俱陀树叶及根茎枝条俱不得用。娑罗 树叶、阿没罗(āmra)树叶、波吒罗树叶、室里沙(?irī?a)树叶、菩提树(Bodhi-v?k?a)叶并不得于叶中盛食、吃食。”(CBETA, T20/p.870c29-p.871a)此处的“室里沙”就是梵语 ?irī?a 的音译词形,因为《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的梵本可以证明这样的对应关系。

夜合、失利洒

汉译佛经中,有的译者直接将 ?irī?a 译成夜合。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云何五种涩药?谓阿摩罗木、楝木、赡部木、尸利沙木、高苫薄迦木。”(CBETA, T24 /p.1b)梵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Bhai?ajya-vastu)中的五种涩药(pa?ca ka?āya-)解释如下:

pa?ca ka?āyā? katame //

āmra-ka?āyo nimba-ka?āyo jambu-ka?āya? [?irī?a-ka?āya? ] ko?amba- ka?āya? ca //

又,《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云:“佛言:‘有五种涩药:一者庵没罗,二者纴婆,三者赡部, 四者夜合,五者俱奢摩。比丘应知,此等诸药,或皮、或叶并应捣碎,水煮涂身。’”(CBETA, T24 /p.2a)

梵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的对应段落为:

[pa?ca] ka?āyā? //

āmra-ka?āyā? pūrvavat //

tena bhik?u?ā ka?āya? kalpīk?tya gātra? gh???am // ekaghanībhūtam //

值得注意的是,梵本中的“āmra-ka?āyā? pūrvavat”意思是“如上所说的庵没罗诸涩药”,可见这是一个省略句式,表示承前省略,而汉译本中却再次详细地列出了五种涩药的名称。所以,梵本中的pūrvavat(如前所述、如上文所说)之类的省略方式是如何翻译的,必须依赖梵汉文本的对勘才能清晰。由上述的梵汉对勘可见,“尸利沙(木)”和“夜合”就是梵语?irī?a 的对译。印度佛教僧团中,患病的僧人使用该植物的皮、叶等物,以水煮涂身,用来治疗疮疥等类的皮肤病。又,义净译《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八中也列出了同样的五种涩药:

又有五种涩物药:一庵摩洛迦;二诳婆;三瞻部;四失利洒;五高苫薄迦此并树名,东夏既无,不可翻也。(CBETA, T24/p.569c-p.570a)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中解释了佛教僧团中日常药物的四大分类,其中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尽寿药(即一生可以随时使用的药物)。该卷对“尽寿药”的解释如下:

又有尽寿药,谓是根茎等;如法应守持,无限常听服。根鸡舌姜等,茎谓 不死条;黄姜等可知,并诸香杂水。七叶苦爪苗,果谓胡椒等;及以三果 类,准病服皆听。紫矿及阿魏,黄蜡诸树汁;油麻灰等五,复有五种盐。 庵末罗苦木,七叶尸利沙;如斯树等皮,皆名尽寿药。

如是诸药类,不拟将充食;但欲排饥渴,希心趣涅槃。

(CBETA, T24/p.637c)

这段简要诗颂所论述的“尽寿药”内容,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中的“尸利沙”也被列举在“尽寿药”的范畴内。现将上述律典中的 5 种涩药译名列表如下(见表 1):

义净译场所出的律典汉译本中,?irī?a 一词有“尸利沙木”“失利洒”“夜合”等多种翻译形式。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九中有一段故事:

是时人民采花都尽,诸处求花,竟无所得。唯有一处得夜合花,即将此花到彼女家,其女见已,即说颂曰:

乖钝披皮爱欲者,好色黠慧半摩沙;

此时好花处处有,今将少许夜合来。(CBETA, T24/p.146b)

北宋法贤译《众许摩诃帝经》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前半部分的平行译本,该经中与此相应的一段译语,如下:

众人取花好者已尽,乃得尸利沙花。将与彼女,彼女不悦,即说偈言: 戒不精进业,怠堕重睡眠;

众采好花去,得尸利沙花。(CBETA, T03/p.975a)

梵本《破僧事》(Sa?ghabhedavastu)中与这两段汉译相应的段落如下:

sarvopayogāya lokena yadā sarvā?i pu?pā?y uccitāni tadā prativibuddha?; pu?panimittam ita? cāmuta? ca paribhramati; nārāgayati; ?irī?apu?pā?y ādāya tasyā? sakā?am upasa?krānta?; sā gāthā? bhā?ate:

文殊一字咒念法(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第2张图片

alaso 'jinadhāry akarma?īlo ba?uka? sundarako nirardhamā?a? / paripu?pitapādape 'dya kāle

pradadāty e?a hi yac chirī?apu?pam // (SBV, vol.I , pp.207-208)

由对勘可知,梵本中的 ?irī?apu?pā?i(?irī?apu?pā?y) 和 ?irī?apu?pa (yac chirī?apu?pam) 对应的汉译分别是“夜合花”“夜合”和“尸利沙花”。

尸利沙的入药用例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行品第三十四〉中有一则天竺大医耆婆(Jīvaka,耆域)为佛陀治病的医案:

吾昔一时左胁患风,使耆域令治。耆域言:“当须牛乳(go-k?īra)、象尿(hasti-mūtra)、舍利沙(Sarsapa)、毕钵(Pippalī)、尸利沙(?irī?a)、胡椒(Marica),煮以为汤,服之则差。”

(CBETA, T12/p.1056b)

这是一剂用六种药物配制而成的汤药方,主要用于治疗佛陀的“左胁患风”。又,《根本说一切有 部毗奈耶药事》卷二中也有医人为世尊治疗风疾的处方,具体内容如下: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风病发动。时具寿阿难陀作如是念:“我常供养世尊,未曾问于医人。 今患风疾,往问医人。”至已,问曰:“贤首!世尊今患风疾,为我处方。”医人报曰:“圣者! 宜用酥煎三种涩药,服即除愈。”时具寿阿难陀和合煎已,将往世尊。世尊知而故问阿难陀:“此 是何物?”阿难陀答曰:“我作是念:‘此常供养世尊,不问医人,今我宜应往问医人。’问已, 医人报曰:‘宜用酥煎三种涩药,当得除差。’故我和合,以奉世尊。”(CBETA, T24/p.7a)

此处没有列出具体的药名,只是提及用法为“酥煎三种涩药”,而上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中将尸利沙列为五种涩药之一,可见,此处医人的医方中也很有可能使用了尸利沙。

中古佛教音义著作中对“尸利沙”的解释

中古佛教音义著作中,对“尸利沙”有多处的解释,现摘录几种如下:

① 《翻梵语》卷九云:“尸利沙树:亦云师利沙,译曰尸利沙,有须也。”(CBETA, T54/p. 1047b)

又,《翻梵语》卷十云:“尸利沙菓:译曰尸利者,头;沙者,似也。第三十二卷”(CBETA, T54/p.1051a)此处是对 ?irī?a 一词采用了拆字法式的解释。所谓“尸利”,对应的是 ?iras,意思为“头”;而所谓“沙”,对应的是 sa,因为 sa 作为词缀,有“类似、等同”的意思。可见,此处的解释“似头”(?ira-sa)实际上距离 ?irī?a 一词的原意颇有距离。

②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云:“尸利沙:梵语也,此翻为吉祥,即合昏树也,俗名为夜合树也。”

(CBETA, T54/p.351c)?irī?a 一词并无“吉祥”的涵义,但与之词形相近的?iri,就是“吉祥”的意思。因此,出处是将 ?irī?a 当作 ?iri 来解释了。

又,《一切经音义》卷十云:“尸利沙:即是此间合昏树也。其树种类有二:若名尸利沙者,叶果则大; 若名尸利驶者,叶果则小。此树时生人间关东下里家,误名婆(娑)罗树是也。”(CBETA, T54/p.363c)又,《一切经音义》卷十二:“尸利沙:此云吉祥,即是合昏树,俗云夜合,其花甚香。”(CBETA,T54/p.379b)

又,《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合昏:呼昆反,树名也。其树至暮,其叶自然两两相合,明旦方开。昼开夜合,故名合昏也。”(CBETA, T54/p.402c)

又,《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六:“尸利沙果:古译尸利者,头也;沙云似,故名似头果也。”(CBETA, T54/p.480a)这一条解释是袭自《翻梵语》卷十。

③ 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三:“尸利沙:或云尸利洒,即此间合昏树。有二种:名尸利沙者,叶实俱大。名尸利驶者,叶实俱小。又舍离沙,此云合欢。”(CBETA, T54/p.1102b)可见法云的解释基本上袭自《一切经音义》卷十。

值得注意的是,汉译佛经中并不是所有的“尸利沙”都是指合欢树,因为同样的音译词形有可能是 指代不同的植物。比如,辽代慈贤译《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卷一云:

加持五菩提叶西方有五菩提树:

无忧菩提树阿输迦正梵语也、

尸利沙菩提树梵语,室哩二合,湿嚩二合,正也、

乌昙跋罗菩提树梵语,坞东末啰,正也、

尼俱陀菩提树梵云枳也,二合,蘗噜驮,正也、

毕钵罗菩提树此即正梵语也。

将此五菩提树叶以真言加持。此土缘无。以此方香树叶、秋树叶、夜合树叶、梧桐树叶、柽树叶代之。(CBETA, T20/p.909b-c)

此处“尸利沙菩提树”的树名对音为“室哩湿嚩”,而“室哩”的二合对音应该是?rī-,“湿嚩”的二合对音应该是 sva 之类。因此,该树名不是 ?irī?a,而可能是指 ?rī-v?k?a。此处讨论的是西方(天竺)的菩提树叶,在此方缺失的情况下,能以此方的“夜合树叶”来代替,这说明此处的“尸利沙菩提树” 对应的不是表“夜合”的 ?irī?a。

综上所述,在汉译佛经中,?irī?a 的音译词形至少有7 种,即:尸利沙、尸利洒、尸梨洒、悉利娑、室里沙、失利洒、舍离沙。?irī?a 的意译词主要有 3 种,即:合欢、合昏树、夜合。

阿吒嚕沙迦(ā?aru?aka)、阿吒卢沙迦、阿吒留洒

阿吒卢沙迦根(ā?aru?akamūla?)

大唐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三藏宝思惟译《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中有一个治疗难产的密教医方,即:“若有女人产难之时,取阿吒卢沙迦根、或郎伽利迦根(lā?gulīka-mūla?),咒之七遍。以无虫水和摩之,涂于产女脐中,儿即易生。”(CBETA, T20/p.780b)“阿吒卢沙迦根”是梵语 ā?aru?aka-mūla- 的音义兼译的形式。

阿吒嚕沙迦药根(ā?aru?akamūla?)

北宋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八〈第二成就最上法品第九〉也有一个类似的治疗难产的密教医方,即:“若女人难产生者而受痛苦。用阿吒噜沙迦药根,以无虫净水磨药,涂于脐上。自然生下,母子俱安。”(CBETA, T20/p.865b)梵本《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āryama?ju?rīmūlakalpa)中的所对应的医方如下:

| prasavanakāle striyāyā vā mū?hagarbhāyā? ?ūlābhibhūtāyā? ā?aru?akamūla? ni?prā?akenodakena pī?ayitvā nābhide?a? lepayet | sukhenaiva prasavati /

文殊一字咒念法(汉译佛经中的天竺药名札记)-第3张图片

对勘可知,“阿吒噜沙迦药根”是ā?aru?aka-mūla? 的译语,其中“阿吒噜沙迦(药)”对应梵语ā?aru?aka-,而 mūla 是“根”的意思。

阿吒留洒根(ā?aru?aka-mūla?)

义净译《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中也有类似的医方:“若有女人将产之时,被胎所恼,腹中结痛,不能疾出,取阿吒留洒根或牛膝根,取无虫水磨捣令碎。咒之七遍,涂在脐下,即能易出。(”CBETA, T20/p.781b)就前述梵汉对勘而言,此中的“阿吒留洒根”和“阿吒卢沙迦(根)”“阿吒噜沙迦药根” 一样,都是梵语 ā?aru?aka-mūla 的对译。

综上,ā?aru?aka 是用于治疗难产医方中的一味药物,在汉译佛经中的记载不多,只有 3 种音译词形, 即阿吒留洒、阿吒卢沙迦、阿吒噜沙迦。其具体所指,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艾叶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