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期发文预告:十枣汤、吴茱萸汤、当归散。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
@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
查看更多文章。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建议学习完《迈入中医之门》系列后,再进入本系列学习。
人体消化道出血是在临床病例中较常见的病症。血液是人体的生命之河,起着滋养人体和进行物质代谢的重要作用,出血以及血液流失等疾病会造成人体生命机能下降,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和代谢与人体的温度密切相关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过热或者过冷均可能导致出血症的发生。从人体的血脉运行图上可以看到,人体靠心脏压缩形成正压,正压泵出的血液通过动脉被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器官。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呼吸给心脏提供“加压”的作用。心脏通过扩张形成负压,通过静脉将血液吸收回流到心脏。从图上可以看到,血液在通过静脉血管回流的时候大部分静脉血先回流到肝脏(脾、胃、小肠、大肠的静脉血都先回流到肝脏),最后才回流进入心脏。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多次提到,
肝脏如同身体中的血液湖泊,和生态系统中湖泊的功能非常相像
。肝脏贮存血液的功能如同自然界的湖泊,良好的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弹性”调节能力,在自然界涝灾时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在自然界旱灾时可以“释放”水分;湖泊还可以让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柔和起来,抑制过冷和过热的极端天气,还可以抑制强烈的空气对流造成的“风”,减轻蒸发。相似的道理,人体中肝脏贮存的血液量越大、越丰富,则人体的弹性调节越强,身体对冷热的调节能力也较强,身体也能相对较容易的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较少遭遇疾病。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幅度范围内,偏离正常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会引发疾病。
身体内温度过高,分子运动会过于亢奋,血液会过热,导致血液偏离正常的经脉运行轨道而出现出血症状
;如果身体内的温度过低,
分子运动会过于懒惰,寒冷会导致人体血脉收缩,令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而导致出血症状
。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可以将人体的肠胃和自然界的土地做一个类比。自然界肥沃的土地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植物根系。丰富的植物根系一方面可以保持泥土松软而有营养;另一方面可以营造很好的生态体系,植物的根系既可以把深地层的水分“汲取”上来湿润土地,又可以在雨水过多的时候,通过根系把水引导贮存在较深的地下层。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为微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土壤进行新陈代谢,让土地更加肥沃起来。
食物和水分在进入人体的肠胃后,经过腐熟
消化,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人体的静脉血管回流进入血液系统。
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动脉血管再次将血液输送到肠胃和消化道中。简单来说,肠胃和消化道中的毛细血管越丰富发达,肠道中的“生态环境”越良好。肠胃和消化道中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让肠道保留足够的水分和津液,对肠胃的冷热调节有较强的平衡作用,还可以加强肠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养生的角度看,
温润、多汁而平和的食物对维护肠胃的生态系统有帮助作
用,而
辛辣、味道过重、过冷或过热、过于刺激的食物则会破坏人体肠胃的生态系统
。
人体的肠胃和消化道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1.
先天体质不好
,肠胃功能先天较弱,肠胃血脉系统先天不够“肥沃”。
2.
长期不按时吃早餐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胃经在早上7点到9点活动最旺盛。从阴阳的角度看,人体白天属“阳”,能量处于释放状态,晚上属“阴”,能量处于回收状态。人体在早上时能量释放到肠胃当中,胃功能蠕动强烈,胃酸分泌旺盛,这时候需要食用早餐一方面用来中和胃酸,另一方面促进营养吸收。如果长期不按时吃早餐,一方面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滋养,另一方面会导致多余的胃酸腐蚀消化道。从人体的结构解剖可以看到,人体的胃因为需要接受和消化食物,中和食物的过冷过热而非常“结实”。小肠因为需要吸收食物,其肠壁的“接触面积”显得“大而薄”。从人体的结构图可以看到,小肠的最上端称作“十二指肠”,十二指肠非常薄,胆囊释放胆汁、胰腺释放胰液都在十二指肠的位置进行交汇。如果不按时正常吃早餐,过强的胃酸流到十二指肠后会对十二指肠造成强烈的腐蚀而导致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也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另外,长期不按时食用早餐也会导致肠胃逐渐失去营养物质的滋润而变得老化和脆化,进一步诱发了肠胃生态环境恶化和“板结”,吃东西感觉到“撑而疼”。
3.
晚餐过晚和过饱
。人体白天属“阳”,能量处于释放状态,晚上属“阴”,能量处于回收状态。相比白天,人体在晚上肠胃的功能会偏弱,如果晚餐过晚或者过饱会导致食物较长时间在肠胃里积聚,肠胃吸收效率也较差,没有及时吸收的食物会产生浊气等垃圾物质腐蚀肠胃。
4.
长期吃得较饱、较撑。
中国的养生哲学认为,吃饭吃七分饱最好。肠胃需要留有空间进行充分的蠕动和代谢。如果每次饭吃得太饱、太撑,会让肠胃的代谢和蠕动缓慢下来。也会影响营养物质进入静脉回流和肠胃动脉供血,长期会导致肠胃功能损伤。
5.
长期大量饮酒。
酒是粮食的精华,少量饮酒可加强人体血脉的运化和循环。如果长期大量饮酒,酒的性质温热具有“燃烧”的特点,大量饮酒会灼烧肠胃中的血脉和消耗津血,令肠胃生态系统“脆化”。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因为大量饮酒而导致胃出血的病例,实际上是因为酒的灼烧性质损伤了肠胃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回血功能。
6.
饮食过冷或过热。
饮食过冷过热会导致肠胃中的血脉过分的膨胀或者收缩,长期下去很容易导致肠胃中的血脉系统脆化。
人体的肠胃系统“恶化”、“脆化”后,很容易产生胃痛、胃胀、失眠等情况。如果损伤严重,很容易导致肠胃出血。
《金匮要略》说:“下血,
先便后血,此远血也
,黄土汤主之。”文中强调的是血在大便后面,“远血”指的是肠胃中来的血,而非痔疮导致的出血。这种情况采用黄土汤的治疗思路。黄土汤由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7味药组成。
1.
甘草。
仲景把甘草作为黄土汤的君药,体现出了该组方“定位”在肠胃的思路。生甘草性质微凉,有泻肠胃邪火的作用,同时其解毒的功效可以“和缓”肠胃生态系统脆化的状态,对肠胃有一定修复作用。另外,生甘草具有滋养津液的作用,对保留肠胃水分、修复肠胃生态系统有保养作用,可减缓出血症状。
2.
地黄
。地黄在前面的文章中有过多次的描述,具有很好的补血作用,可以起到丰富肠胃血脉系统,改善肠胃生态环境的目的。
3.
白术
。白术具有健脾养肠胃津液的作用,可以将津液保留在肠胃,间接地增加了肠胃的弹性调节能力,防止肠胃“干裂”,对出血症状也有减缓。
4.
炮附子。
炮附子的温暖作用可舒张和扩张肠胃中的毛细血管,加强血液的回流并改善局部微循环,预防或改善因寒冷导致的毛细血管收缩破裂出血症状。
5.
阿胶。
阿胶不仅有良好的补血效果,可以补益流失的血液,改善动脉供血和静脉回血的循环,另外,阿胶还有很好的止血效果,其“粘稠和收缩”的性质可抑制出血症状。
6.
黄芩。
黄芩是《伤寒论》厥阴篇的主要药物,肝系统主管人体藏血功能,肝系统气血流动郁结会导致能量积聚化火,能量积聚化火会导致出血或者肠胃溃烂,黄芩可消除郁结形成的邪火,改善出血和溃疡症状。
7.
灶心土。
又称伏龙肝,是过去农村常用的土灶中,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黄土汤的辨证要点更偏于肠胃虚寒性出血,按照《周易》的“取象”原理,人体的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具有包容和收藏的特点。经过长期在灶炉中烧烤过的土吸收了较强的“火”性,具有温暖、收藏和吸水的特点。灶心土有温暖脾胃,增加脾胃弹性和抑制出血的作用。
除了肠胃出血外,黄土汤还可用于尿血、子宫出血、吐血、阴道出血等多种出血症状。
其辨证要点是病人身体长期虚损,津血亏虚后身体“燥化”
,阴血亏虚导致阴阳两虚,
身体呈“冷燥”化热状态导致的各种出血疾病
。组方体现出了温暖中土,寒热并用,补血养阴的三大特点。由于灶心土这味药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少,很多药店都没有这味药,可用灼烧过的优质黄土代替。
(1) 本号是今日头条上用现代科学语言、系统化解读中医第一人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
(3)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或者转发给身边的朋友看一看,以便帮助更多的人。关于中药剂量的问题,请翻阅此前文章,东汉与现代度量衡不同。
(4)本文章为公众号“四圣弘医”同人原创文章,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书面授权,且为原作者 在今日头条唯一正式授权
有人问为什么不教一些偏方,或者快消方法,在此答复如下:
头条有很多不系统的小方法,或者未经授权转载、拼凑的零散火爆文章,但根基不牢,无法持久。
我希望我的粉丝,能够系统的学习中医理论,实现自医,自利利人。
作为医者,最大的期望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给医院或者他人。
自己懂自己明白,才不至于有病乱求医,才能避免过度医疗对身体的伤害。
更多文章,请到本号文章中查阅。
关于《伤寒论》经方剂量中的一两到底等于今天多少克?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1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6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小青龙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20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小建中汤”
迈入中医之门系列中医科普文章链接及导读
中医视角解读抑郁症与焦虑症的机理与防治
迈入中医之门第69篇:中医视角解读“中风论治”
迈入中医之门第80篇:中医视角解读“肝病论治”
迈入中医之门第60篇:中医视角解读“高血压论治”
欢迎关注,敬请转发,你不仅能收获个人的健康,还能帮助更多人。谢谢。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