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免一“死”的“父”)

未来八字网 43 0

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免一“死”的“父”)-第1张图片

弗洛伊德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非常明显,在他与弟子的关系中,他将“俄狄浦斯情结”投射到了弟子身上,他总是压抑、甚至是“扼杀”弟子们在学术观点上的“弑父”与创新。由于他始终捍卫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因此前后与两位爱徒阿德勒、荣格分道扬镳。他的爱徒们终归是“弑父”了。

一、因“自卑情结”而出走的阿德勒

阿德勒是一名出生在维也纳的犹太人,他也是弗洛伊德最早的追随者之一。阿德勒虽然自身定位是弗洛伊德的同行者,但是在学术传承上他其实是后者的弟子。墨菲评价他“一开始就显然认为自己是这位大师的年轻的同事而不是弟子”。但是,阿德勒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得像弗洛伊德的弟子。为了平衡维也纳的小团体与荣格之间的力量平衡,弗洛伊德认命阿德勒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据弗洛伊德说,阿德勒曾经当着维也纳小团体成员的面对自己说,“您真的相信我这么高兴把我的一生埋没在您的阴影里吗”,这显然也是对“父子关系”的默认。

阿德勒

阿德勒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中能力最强的一个,他提出“自卑情结”的经历也与弗洛伊德非常类似,是一种从自身的个体经验到群体的普遍经验的推演,是一种唯我分析。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而且自小身体残疾,为了纠正他的佝偻病,父母经常把幼小的阿德勒绑在椅子上。可以想象,当他看着比他大、比他健康的哥哥跑来跑去的时候,他会是何种心情。即便后来的他取得了辉煌的事业成功,他依然自认为哥哥比自己更优秀。

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免一“死”的“父”)-第2张图片

“自卑情结”又称“拿破仑情结”

在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启发下,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结”,并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导致了“自卑情结”。弗洛伊德起初对“自卑情结”颇为欣赏,认为这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但是敏感、敏锐的弗洛伊德隐隐感觉到了“自卑情结”中的“弑父”因素,深感不安。

果然,阿德勒后来像师傅弗洛伊德一样,坚持将“自卑情结”置于基础性的位置上,这就是明目张胆的反抗弗洛伊德的绝对权威了。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结”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官能症,他还发表过“俄狄浦斯情结”是子虚乌有这样的观点。

阿德勒为“自卑情结”竖旗杆的方式也与师傅相同。他从雌雄同体的生理学基础为“自卑情结”的基础性地位寻找理论基础,并在1910年、1911年发表了《心理分析学的若干问题》、《男性的抗议是神经官能症的核心问题》两篇文章。在“男性的抗议”中,他将懦弱的东西归之于人生理上的女性因素,是“自卑情结”的生理基础,要战胜“自卑情结”,就必须依靠男性因素的力争上游。

“男性”的抗争

师傅与徒弟各自提出了一个基础性的“情结”术语,还都声称各自的“情结”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基础,这是赤裸裸的针锋相对了。他们之间的争端已经无法模糊了,二人开始对质、互相指责,最终结果就是阿德勒带着7个人脱离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立了“自由精神分析学协会”。连新协会的名字都似乎在诉说自己出走的原因。

二、因对“情结”的不同解释而出走的荣格

弗洛伊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荣格是自己学术衣钵的传人,是自己的“王子”,他曾经欣喜、满怀希望地称荣格是自己的“约书亚”。他们第一次见面就畅谈了13小时,弗洛伊德的博学多思让荣格身叹服。弗洛伊德颇为自恋地以为荣格会成为完全臣服自己的“王子”。这种父子关系的投射恰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他在幻想中居于父亲的位置,不允许荣格有丝毫违逆。

荣格

荣格还代表了弗洛伊德早年的缺失。弗洛伊德早年曾经在实验室工作过,除了解剖鲱鱼外,他还做了一些可卡因的研究,却与可卡因可用于眼部麻醉的医学突破失之交臂。遗憾吗?他的说辞是不遗憾,但恐怕并非如此。他后来再也没有使用过实验法。在环绕他的那个亲密的维也纳小圈子里也没人能填补这一空缺。

弗洛伊德的幻想显然也受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功利心驱动。荣格不是犹太人,也不在维也纳,因此弗洛伊德自然认为荣格的加入有助于精神分析影响的扩展,让其不再是犹太学者圈的思想,走向全世界。因此他不顾维也纳小团体的反对,认命荣格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第一任会长。

前排左一为弗洛伊德,右一为荣格

荣格对来自弗洛伊德“父子关系”的投射始终是拒绝的,他一直很清醒、很独立。他自始至终对“情结”都有自己独立的解释,对泛性论持批判态度。他带着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走近弗洛伊德,又因为弗洛伊德对自己观点的排斥而最终出走。

二人在学术观点上实际上从未亲密无间过。荣格认为,“情结”是“内在于个人的小块灵魂,有它们的独立人格。一个人可以有各种情结,而情结也可以临时而偶然地占有这个人。……在个人的生活中,有多少困难、危机、创伤,就有多少情结。”他的“情结”是集体无意识,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它是个体无意识。普通人对情结的理解更接近于荣格而不是弗洛伊德。最终在1914年,荣格带领着一批人离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并开创了“分析心理学”。

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免一“死”的“父”)-第3张图片

文史君说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思想宫殿中的镇殿之宝。因为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不同,他不惜与两位弟子决裂,“老死不相往来”。或许,在他的心理世界中,父亲是不免一“死”的,但是“死”之前与儿子的相爱相杀又太有诱惑力,让他不惜一“死”地去充当那个终有一“死”的父亲。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克拉玛:《弗洛伊德传》,连芯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

2、洪丕熙:《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学说》 ,重庆出版社1988年。

3、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杨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公鸡酱伴侣)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