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学人三命通会讲座(我的坎坷求学路)

未来八字网 32 0

看到小外孙背着双肩包意气风发地走进中学校门,我的思绪不禁飞向了六十年前……

我6岁起在吴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当时学校实行五年制。1965年9月,我考入吴江中学,分在初一(3)班。班主任朱惠英老师,当年风华正茂,对每个同学都是那么亲切。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杨晶明,是位“七七”卢沟桥事变前投身革命的老干部;校长、副校长分别是何庚和刘公直,皆学养深厚。初进中学,一切感到新鲜,学校边上古老的垂虹桥静卧碧水之中,每天上学都要经过;校园内的建筑掩映在花木丛中,新旧教室和谐排列,庙宇式的教师办公室气势不凡;学校的大操场十分宽阔,各种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读书,心情愉悦,不知不觉一学年过去。到1966年9月1日开学时,吴江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见庙宇式的办公室屋顶四个翘角被砸掉,校园内贴满大字报,不是勒令就是责问。杨书记被剃了阴阳头在冲洗厕所,何校长和刘校长亦被挂牌示众,还有一些教师被打成地主、资本家或“历史反革命分子”。学生则以停课的形式投身“文革”运动,到1969年3月以“知识青年”身份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我们六八届毕业生说是“知识青年”完全名不符实,我们仅上了一年文化课,哪有什么知识可言啊?!

2009年,吴江中学同学聚会上作者和朱惠英老师(中)、作者姐姐(右一)合影

1971年6月,我进煤矿工作成了下井工。在徐州新河煤矿培训时,一次班后会上,通风工区领导叫我读份报纸,文章不长,我竟多处读错,文化水准委实太低,事后想起很是羞愧。接着,我马上去商店买了本新华字典,经常翻看以避免再出洋相,同时萌生了学习知识的念头。机会终于来了,徐州矿务局干部学校举办专业培训班,脱产半年,恰巧领导选中了我,于是在1972年4月至10月参加了干校通风专业的培训。干校座落在徐州市贾汪区大泉镇,四周丘陵环抱,满目葱茏。其前身是省煤矿专科学校,师资力量很强。我们学政治、数学、流体力学、矿井安全和矿井通风五门课程。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就遇到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我倍加珍惜,丝毫不敢懈怠。半年时光很快流逝,我以优秀成绩结业。告别干校时,我倍感充实,这大概就是知识的力量吧。

▲作者17岁时的照片

1973年7月,我培训结束回到大屯煤指姚桥矿,正遇矿里推荐上大学,我立即报名。经面试、政审、体检直至填写履历表等关口,我被同意上同济大学水文地质专业,一周后准备赴校。此时矿党委副书记兼政工组长老卓同志和副组长老柏同志找我谈话,说组织上希望我留在矿政工组搞保卫工作,并说今后高校文科招生时还会推荐我。就这样我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留了下来。在矿机关工作时,我明显感到知识贫乏。有一次,我草拟一份处分决定书,短短一张纸上竟然被修改了五、六处之多。好在当时矿机关一些老同志分别来自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知识渊博,文字功底扎实,我跟着也学到一些皮毛。“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我曾报名参加,由于准备不够铩羽而归。虽然遭此挫折,但我始终没有泯灭求学的强烈愿望。

惭愧学人三命通会讲座(我的坎坷求学路)-第1张图片

大屯煤指姚桥矿工业广场概览

1982年春节后,机会再次降临。上海市公安学校开办专业培训班,需脱产学习一学期。领导找我谈话,说是经研究决定派我去参加培训,学习结束后即调至指挥部保卫处,并参与筹建公安处。我喜出望外之际,深感压力巨大。报到后,紧张的校园生活开始了。上海市公安学校位于距离上海西郊公园不远的哈密路,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学生每天穿警服出操。我们培训学员由公安和专职保卫干部组成,分两个班,每个班又分若干小组。课程安排紧凑,主要有哲学、刑法和公安各项业务等科目。我所在的宿舍住有七人,只有我是从徐州来的,其余六人都家在上海。到了周末,他们回去了,宿舍里就我一人,非常安静。我自知学识浅薄,同时自感不可辜负组织培养和信任,因此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仅认真温习教材,还阅读多本相关书籍,连西郊公园都无暇光顾。和我一个组的两位学长,都是单位的保卫科副科长,一个在自修大学课程,一个在参加大学函授教育,对我颇有启发。我想,同样工作繁忙,同样已有家室,为什么他俩自觉投入高等教育的学习,我却做不到呢?见贤思齐,我不断反思自己。弹指间一学期的培训任务结束,我的收获颇丰,尤其是确立了继续攀登知识高地的信念。

作者在上海市公安学校培训班学习

1982年底,我被任命为单位公安处侦察科科长。我矿区地处苏鲁交界的微山湖畔,四周都是农村,矿社矛盾突出,治安形势复杂。内部职工达六万多人,各类案发频繁,我科任务十分重。不久,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开设的党政干部基础科自修课程。由于白天工作忙,自学只能放在晚上,完全是见缝插针。夏天夜晚,办公室蚊子成群,看书时我脚穿矿工胶靴以防叮咬;冬天夜晚,我准备一盆冰凉的水,学习累了洗把脸刺激一下以防瞌睡。熬夜成常态,好在年轻,精力旺盛。我们五十多人包了一辆大客车去徐州考场参加考试。记得第一门是大学语文,过关的只有六人,我得了66分算最高分。接下来我就没有那么顺利,有两门课程得分都是58分未及格。我后来拼死拼活通过五门单科成绩,深感后续乏力,主要是忙于工作,自学时间得不到保障。组织上十分体谅我的实际情况,在1984年11月,批准我脱产补习半年,参加翌年全国成人高考。

作者自学单科合格证书(大学语文)

我矿区的三十多人分成一个班,在上海复旦附中补习高中的语文(包括写作)、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半年内补完高中五门课程,难度可以想象。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一机会,卯着劲日以继夜全身心投入。上海复旦附中安排了资深教师授课,使我们如沐春风、如鱼得水。我却不顺,在紧张的补习阶段,先是岳母患重病,后去世办理丧事,为此我请了许多天假。接着妻子和女儿在返矿路上遭遇车祸,我又回去照料,差点放弃补习了。好在这些困难都一一化解。而后一个月里,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余下时间拼命追赶,终于在高考时以较好成绩被华东政法学院录取。

早期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85年9月初,我赴华东政法学院报到。“华政”校址在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紧傍苏州河,比邻中山公园。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建筑中西合璧,精致典雅。“华政”的前身是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美誉,号称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我们大屯煤矿来的四名学子,安排在40号楼底楼的一间集体宿舍。我在而立年后重背书包,来之不易,故暗下决心发愤苦读,尽可能多掌握些知识。到我们这个年龄就读,自然会遇到诸多困难,精神的力量尤显重要,毅力和恒心决定了成败。为此,我确定了学习方法,自加压力,要求每门考试科目达到85分以上,考查科目实现全优,每学期发表一篇论文。目标既定,就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走下去。在学习间隙,我还学写古典诗词,其中一首《忆秦娥·春晖寸草》居然被院报刊登,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词作,接着我又发表了三首诗词。后来,我陆续出版几本诗集,在“华政”时属于创作高潮期。

华东政法学院

第二学期,我的一篇论文在《刑侦研究》校刊发表,标题是《应重视记忆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运用》,这是我的处女作,这给我增添了底气。期末考试的紧张氛围和梅雨季节的闷热气候交杂一起,宿舍像只蒸笼根本待不住,我就躲在一棵古银杏树荫下复习。有时渐入佳境竟忘了吃饭,有时会灵光一闪冒出个写作主题。我真切感觉到,校园的环境和氛围十分契合我的求学欲望。

华东政法学院校刊

第三学期课程更加繁重。经过一学年的磨练,我已经习惯这种读书生活,甚至感到得心应手。这学期里,我听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受邀参加了研究生的专题研讨会。课堂外的经历,我认为也是一种学习。很快到了1986年底,当我看到学校海报,全校准备举行作文大奖赛,就报了名。那天下午,参赛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其中有研究生、本科生和我们大专生。作文的标题是“民主法制改革”,大赛以闭卷形式开始,两小时后统一交卷。过了几天,语文教研室的陈善元老师找到我说:祝贺你,获得作文大奖赛第一名,我还为你写了评语。并告诉我,学校多年来未举行作文大赛,故这次批分和评选十分严格,一等奖有意空缺,二等奖3名,我得88分为第一,另两位本科生分别是86分和85分。我听后一阵兴奋,毕竟出乎意料。第二天院报刊登了我的获奖文章和陈老师的评语。我还获得学校奖励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两本工具书。

作文大奖赛的奖品之一

第四学期只有两个月的课程,均为考查课。至五月初,同学们开始司法实习,我的实习地点确定在上海市公安局预审处。在预审处时我阅读了大量案卷和相关简报,参与了一桩盗窃白银特大案件的审理。期间,我完成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建议刑法增加“哄抢罪”》据《法学》编辑部张老师说,此文要刊用,以前还没有人提出类似观点。另一篇《刑事侦察效率刍议》刊登在《刑侦研究》,当我去编辑部领取稿费和样刊时,国际法系的曹建明老师也在领取,原来他的一篇论文和我的登在同一期。后来曹老师成了“华政”校长。毕业前夕,我填写的一首《水调歌头·毕业抒怀》在院报发表,表达了我两年苦读的真实情怀。词作如下:“无限时空去,夙志付萤窗。晚来桃李逢露,细润复芬芳。不悔千金散尽,且喜童心再焕,开卷二更长。耿耿书生气,诚挚化衷肠。疾风劲,征程漫,势沧桑。学成中夜犹舞,慷慨济危航。健笔纵横求索,妙手经纶开创,法治试锋芒。整顿乾坤业,正义尽伸扬。”

作者刊登在《刑侦研究》上的《刑事侦察效率刍议》

作者发表在院报上的《水调歌头·毕业抒怀》

通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我的总分成绩为全年级第二名,期间,有五篇论文分别在校刊《法学》《青少年犯罪问题》《刑侦研究》发表,另在《民主与法制画报》发表文章一篇,在《华东政法学院院报》发表各类文章和诗词十余篇(首)。1987年7月学校毕业典礼上,我代表干部专修科的毕业生作大会发言。

作者的专科毕业文凭

惭愧学人三命通会讲座(我的坎坷求学路)-第2张图片

后来,我调到了南京工作。在新的领域,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接踵而来的新情况,我时感知识储备的必要性和掌握新知识的紧迫性,形势发展需要我不断学习。为此,在年过半百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党校法律本科学业。回望自己从6岁上小学直至50多岁大学毕业,其间走过多少艰辛曲折的求学之路。我深知,知识无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是我一生行稳致远的精神力量!

惭愧学人三命通会讲座(我的坎坷求学路)-第3张图片

本文作者:刘建平

责任编辑:王秋蕾、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刘建平、馆藏及网络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