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今年7月,我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让位于郾城区龙城镇栗庄村的栗氏祠堂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栗氏祠堂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数百年来,栗氏祠堂历经风雨,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耕读文化在这里绵延传承。
近日,记者走进栗庄村。表明来意后,几名热心的村民一边介绍祠堂的情况,一边把记者领到一所悬挂着写有“忠孝堂”三个字的牌匾的院子前。走进院子,砖木结构的三间房屋映入记者眼帘。房屋坐北朝南,青瓦顶,硬山建筑,两山均为木质结构,这便是栗氏祠堂。祠堂门前有一棵侧柏,树身上悬挂着“国家古树名木”的牌子,上面标明这棵树已有600多年历史。
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祠堂。里面摆放着栗氏祖先的牌位,墙上贴着栗氏家训:“以孝友传家,古圣贤格言当座右铭,常保淳朴族风;训良后代,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之,更积善以润之,需栽培先天良知,不坠歧途,以慰先祖;尊重族谊,睦邻友好,隐忍以行,不逞强霸,不惹是生非;严禁浪荡赌博,嗜烟酗酒,违背纲常……”
今年70岁的村民栗松领对祠堂的每个角落都很熟悉。五六十年前,栗氏祠堂曾改为学校。栗松领在这里上过学。至今,在他心里,祠堂仍是“母校”,留下了他的青少年时光,留下了难忘的同窗情。30多年来,他一直在用心收集、整理栗氏祠堂的文史资料。
谈及栗氏祠堂,栗松领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30多年前,我是村里的会计。当时我找了村里很多老人,听他们讲老祠堂的故事,并做了文字记录。”栗松领拿出一沓已经发黄的A4纸给记者看。上面的资料记载,栗氏祠堂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栗氏家族的祖先栗文秀携家人迁入栗庄村。定居后,栗文秀家中多人患恶疾。一名算卦先生告诉他,要想保佑家人平安,需要“还堂”。于是,栗文秀就在村里建了一座小庙。后来家业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栗氏族人又修建了一座十分阔气的庙宇,并在庙宇西北角修建了栗氏祠堂。数百年来,历经时代变迁,庙宇已经被拆除了,但栗氏祠堂依然挺立在这片土地上。
“村里老人口口相传,说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大军由开封返南阳,途经郾城时,曾在栗氏祠堂住宿。他的战马拴在祠堂门口的大树上。自古我们村的人就把这棵树当成‘菩提树’,认为它能消灾、辟邪、保平安,逢年过节就来这里进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栗松领说。
栗氏族人十分重视祠堂,多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祠堂的一面院墙上,记载着族人修缮祠堂的情况。
“这是我们的村宝,现在都成文物了,谁也不会去动这里的一砖一瓦。”“祠堂里有俺栗氏家族的家训,对教育后代意义重大。”提起祠堂,村民都引以为荣并怀有敬畏之心。
栗庄村支书李红民表示, 栗氏祠堂数百年来一直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村里形成一股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同心同德、建设家乡。如今,它已不仅仅是村里的一座古建筑,更承载着浓浓乡愁,是村中节庆、祭祀活动的场所。“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祠堂,让它在新时期焕发活力。”李红民说。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本文来自【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