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沙俄从中国攫取的权益)

未来八字网 87 0

十月革命

1917年的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因为这场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此后数十年的革命方向,也因为新生的苏俄曾宣称要放弃沙俄时代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紧接着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刚刚宣布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全然转让给日本,让中国人对西方的美好期盼完全破灭。两相比较,苏俄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未来,那么中苏之间的谈判,能有美好的未来吗?

《建党伟业》: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一、先建交后谈判

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情,对中国的长远影响更是不言而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对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彻底失望,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更是由“好人威尔逊”变成了只说不做的“威大炮”。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

就在西方热退却之时,新生的苏俄政府却向中国发出了《加拉罕宣言》,在宣言中苏俄宣布将放弃沙俄时代在中国掠夺的所有租界、领土,并废止一切与中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在1920、1923年,加拉罕又先后两次重申《加拉罕宣言》,向中方释放出强烈的友好信号。

以往印象当中往往将此时的苏俄视作“正义”的代表,但却忽略了苏俄此时所处的境况。要知道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通过革命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外交与内政危机中,西方国家的严重敌视与反对态度,使得苏俄在建立初期,与英美国家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外交联系。而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则成为了苏俄外交的重大转向,《加拉罕宣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尽管《加拉罕宣言》的内容看起来是如此的“正义凛然”,但当中国政府真正与苏俄进行洽谈时,苏方却提出先签订新条约才能进行谈判的要求。在双方长时间反复洽谈之后,1924年5月31日,中苏正式签署《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苏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千万不要认为这是问题的结束,恰恰相反,这个《中俄协定》是中苏双方围绕固有条约、苏俄在华权益的谈判的正式开始。

二、中方反复催促苏俄谈判

如果仅从《中俄协定》的字面内容来看,中国其实并未获得实质性权益,因为该协议仅具体解决了东北的中东铁路问题,而对中方有利的废止旧条约等内容,则规定在协议签署之后的双方会谈上解决。按协议要求,中苏双方需在协议签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会议完成期最迟不超过协议之后的6个月,也就是说,这本是一件在半年内即可完全解决的问题。

苏俄与中国签署《中俄协定》的重要目的是重新获取中东铁路

但就在中国政府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次中苏会谈时,苏俄一方的态度却与之前判若两人,苏俄的态度很简单,中国什么时候完成所签协议中规定的义务,例如移交沙俄在北京之使馆、领事馆与东正教堂、按协议完成对中东铁路的处置等种种有利于苏俄一方的事情,苏俄才会展开与中国的正式谈判。移交使馆等事并不难,但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上的利益纠缠却十分复杂,而重新获得对中东铁路的掌控,则是苏俄决定与中国签署协议的关键问题。

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沙俄使馆

本该在协议之后一个月内即开始的谈判一再推迟,在1924年7、8月,时任外交总长顾维钧与加拉罕多次开展会谈,但双方始终无法达成共识,互相指责双方破坏协议。

《建党伟业》中的顾维钧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苏俄竟不顾北京政府,直接与张作霖奉系展开会谈,并抛弃了原有的《中俄协定》,重新签署了《奉俄协议》。一时间,《中苏协定》与尚未展开的中苏会议,《奉俄协议》以及尚未展开的奉俄会议,互相纠缠,成一外交乱局。

第二次直奉战争

三、会议重开与失望的结果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政变后,王正廷担任外交总长,促成中俄会议重回正轨。因为苏俄正与奉系产生缝隙,所以又对中苏会议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双方决定于11月18日正式开幕。

但就在此时风波再起,15日张作霖进驻北京,将段祺瑞扶植为临时执政,王正廷随之下台。而奉俄会议也在张作霖的积极筹备之下,两方会议需重做协调与整合,中俄会议日期再度终止。

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沙俄从中国攫取的权益)-第1张图片

《建党伟业》中的段祺瑞

1925年1月,张作霖出于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决定将奉俄会议归并于中俄会议之中,中国政府再度与苏俄进行接洽,但直至8月26日,中俄会议开幕式才得以召开。但经长达一年多的拖延,国内对中俄会议的谈判前景早就从乐观转向悲观。10月,吴佩孚、孙传芳在南方纠集各省军队,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奉战争,战争使得中俄会议的正式召开再度推迟。

《建党伟业》中的吴佩孚

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沙俄从中国攫取的权益)-第2张图片

1925年11月18日,拖延了一年半的中苏会议终于开始。但这时的苏俄,与1919年提出《加拉罕宣言》时的苏俄,所面临的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且不说此时的苏俄已经以强势力量平息了国内反叛战争和政府内部的政党之争,与西方也逐渐恢复了外交关系,之前与外国建交的迫切愿望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此时的苏俄也并未从北京政府那里获得有关中东铁路的多少好处。更为关键的是,此时的苏俄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南方的国民党与共产党,正在促成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多种因素的促成下,苏俄自然不会对摇摇欲坠的北京政府有过多关注。

中俄会议的讨论重点包括中苏商贸、司法、债务、中东铁路、中苏边界及疆域等种种问题,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利益纠缠以及沙俄对中国的残酷掠夺。1926年,北京政府濒于崩溃边缘,政府内阁与外交部多次改组,中苏会议更是时开时停。同年北伐战争开始,张作霖与苏俄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张作霖于1927年4月6日直接派军警搜查苏联驻华使馆,中苏随之断交,中俄会议正式终结,可以说这场持续近一年半的会议几乎毫无成果。

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沙俄从中国攫取的权益)-第3张图片

影视剧中的张作霖

文史君说

世人大多认为《中苏协议》的签订已经表明苏联将沙俄政府掠夺的权益全数归还了中国,但却不知道协议的签订仅仅是中苏谈判的开始。而透过对中苏会议的历史考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苏俄对北京政府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攫取中东铁路权益,并没有多少对中国的真实关怀。这告诫我们,无论是观察历史争端还是当代时局,都要秉持绝对审慎的态度,学会透过事件表面,通过更多的细节完善真实的历史。

参考文献

唐启华:《1924 —1927 年中俄会议研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唐启华:《1924 年〈中俄协定〉与中俄旧约废止问题——以〈密件议定书〉为中心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