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意思和造句(追求一种疼痛感和有力量的写作)

未来八字网 78 0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写作之难,古今同一,纵是诗仙,黄鹤楼前也曾有过“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慨叹。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综合了谋篇布局之匠心,切入视角之独到,遣词造句之灵巧,以及情感酝酿与释放的节奏之美。不久前,我省青年作家王韵散文集《指尖繁凉》入选山东省作家协会评选的“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四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倾心而谈,关于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文字与心灵的点滴感悟。她说,自己追求一种疼痛感和有力量的写作,一种“平静的水面下,所蕴藉的波涛汹涌,具有不动声色的烟火气息与厚重疼痛感的力量”。

让写作具有烟火气息与力量

记者:不久前,您的散文集《指尖繁凉》入选“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四辑,里面选择和收录了哪些作品?

王韵:《指尖繁凉》是我的第四本散文集,有幸入选省作协“文学鲁军新锐文丛”。这部散文集主要以我2015年以后创作的作品为主,遴选了近几年在各文学期刊发表和获奖选载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以我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场重大事故为契机,记述了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滨海小城,我历经母亲去世、生育下岗、奔波打工、创业失败、罹病濒临死亡边缘等一系列接踵不断的人生窘境甚至绝境,最终通过自强自立,努力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的经历。

记者: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让这部作品集脱颖而出?

王韵:我创作的初衷与文本的追求,是以真实细节的呈现来力求保持一种个性化的写作,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点记忆。这是一种具有真实感、疼痛感、有力量的阳光写作,而不是风花雪月、柴米油盐的小女人式书写。散文不是自言自语,不是流水账式的游记,它有着更大更深厚的担当与承载。

作品从纸上和精神的故乡出发,既有经历苦难如鲠在喉不能自拔的声气相通、灵魂交响,也有对俗世生活琐碎本真的记录。所有篇什,呈现了创作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从自身遭际与命运转折出发,创作具有疼痛感和有重量的文本。这种文字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雕琢。我所确认的方向,是追求一种疼痛感和有力量的写作,对于普通人的悲伤,内敛节制无疑是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是平静的水面下,所蕴藉的波涛汹涌,具有不动声色的烟火气息与厚重疼痛感的力量。

命运多舛的意思和造句(追求一种疼痛感和有力量的写作)-第1张图片

记者:让写作“具有不动声色的烟火气息与厚重疼痛感的力量”,来自于生活,情感,还是文字?

王韵:我的作品首先在于客观、真实的生活实录。

例如在长篇散文《身份不明的人》中写道,在我刚刚生产后,遭遇下岗又无人帮忙带孩子,只好把婴儿绑在自行车上,开始卖保险,第一份保险合同竟是自己父亲的。婚后三口之家,租房十六年,搬了十四次家,在十平方米的房子挤下,勉强抵抗寒冷和雨雪。漏雨的夜晚,用雨伞遮住孩子,我因此坐到天明。为了凑一张去上海治病的慢车票,我去冷库打工,加工各种各样的冷冻物品。我与女儿就这样处于极度艰苦的生存状态……

这种生活是书斋里想象不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在语境中构成的那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通过客观事件真实化而得到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客观事件都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连贯构成的时间链条,在这个时间链条上,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详尽的细节,提供了语境的真实性,这人物在行为与时间序上的过程便是时代的真实过程。

在《生病记》中,对疾病的感受体验,生命与疼痛,切入生命的感受,我近乎病例记录式地表达了子宫肌瘤的增长、险些切除子宫的过程与情感变化。肉身的疼痛是一时的,而情感却在疼痛时注入肉身包裹的内心甚至灵魂。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场疾病,而健康就是救赎。这个生命至深的感受,我将它归结为人生的形式,一种苦修式的感悟。这些真实的个体经验保证了我叙事描写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文本真实的有效性,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

记者:也就是说,这些作品是一种真实记录,是个人对生活和生命的观照中,聆听到的精神回响?

王韵:在困顿中触摸和感悟生活,在绝望中寻找和发现诗意。一个从自身苦难出发,超拔甚至超越一己苦难的作家,把一切肉体痛苦转化成一种精神的食粮,即文学的写作。如果痛有回声,那么将个体的痛苦经历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认真观照、深入思考,文学写作的内核,就有着以生命为代价的内驱力。这个生命至深的感受,我把它归结为人生的形式,充满悲悯情怀。我的人生可谓经历跌宕,命运起伏多舛,但在我的心中和笔下,从来不缺温婉善良,不改执着坚守,不废纯净爱心。

让所有带着创伤与病痛的女性

找到灵魂归处

记者:散文集《低飞的诗意》入选鲁迅文学院“百草园”书系;散文集《低飞》入选“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散文自选集”。两个集子取名时都有“低飞”,这是一种写作态度,还是对人生的某一种思考?

命运多舛的意思和造句(追求一种疼痛感和有力量的写作)-第2张图片

王韵:“自伤口掬一捧鲜血,浇开一朵心灵之花,即使落入浑尘,匍匐也是一种低飞……”这是我在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散文自选集《低飞》扉页上写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低飞”这个词,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态度。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低飞》:匍匐在地的时候,低飞也是一种高贵的姿态。

正如我的散文集题目《低飞》那样,我就像一只盘旋低飞的小鸟,一次次被命运捉弄,却又一次次坚强地站立起来。虽是贴地飞行,其姿态却是自由有尊严的。在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和想象的挫折和打击之后,我也学会了忍耐和坚强,包容和隐忍。它让我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走过阴霾,一定会有属于我的一片阳光。

命运多舛的意思和造句(追求一种疼痛感和有力量的写作)-第3张图片

记者:您希望通过“低飞”,来告诉大家什么?或许这正是您个人写作意义所在?

王韵:我虽然《低飞》可谓之为“痛感”散文,但文中很少有对于命运与病痛的抱怨,疼痛与苦难在这里升华了,它最终带给自己也同时带给读者的是面对生活的坚强与接受命运不公后的积极与乐观,一种紧贴大地低飞的决绝。

我的经历亦如同散文集题目《低飞》那样,虽一次次承受命运的重压,但依然像鸟儿一样向往飞翔。我在描写自己经历时,并没有掺杂过多情绪化的色彩,而更多的则是举重若轻,选择以白描式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切。在经历过种种的挫折与磨难后仍没有退缩,仍选择以一种“善”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世界。如在散文《求善到永远》一篇当中所说的“如果问我为什么能阅尽沧桑活到耄耋之年的秘密,那很简单,一颗永不休止的求善之心而已”。

文学的真正灵魂是自由,强大并不是男人的专属,希望《低飞》里所反映出的强烈命运感与真正的反抗精神,能够让所有带着创伤与病痛的女性找到灵魂的归处。

走在家乡,

就是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旅途

记者:长篇非虚构作品《吾乡是海》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在深入生活方面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王韵:《吾乡是海》以胶东半岛渤海湾畔渔民与海洋的血肉关系为主线,穿插以海洋文化和风俗,呼唤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以及遗失的海洋生态文明。我先后四次进行定点深入生活采访,访问渔民,了解渔家风俗习惯,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渔民生活在新时代的新变化,表现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丽海洋的新成果。

记者:创作中你是如何去处理“大”与“小”的关系,比如生活与文字、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王韵: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分子。关注自身,就是关注社会。文学创作是个人化写作,更是一种社会化写作。文学中的人物群像看似都是一个个小人物,却是最具生命力的发光体。他们的个人价值也在使自己思考,我的写作初衷就是为小人物代言,小人物也有尊严,就像野草也有春天。对一个小人物的关注是一束微弱的光亮,这样的光亮凝聚起来,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光亮。

记者:家乡的生活和环境对个人写作带来哪些启示和帮助?

王韵: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身处的时代和环境。莱州湾的海水蔚蓝澄碧,108公里海岸线,金沙绿树,逶迤连绵,涛声合韵,由西南向东北呈扇面打开,是展示于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经典。作为一名莱州本土作家,故乡给了我灵感和丰富的创作源泉。我深深地热爱着莱州这块给予我灵气、梦想和荣光的土地,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笔为家乡莱州放声歌唱、增光添彩。

时代在高速前行,我们脚下的土地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感受生活细腻的同时,更应该去体悟时代的大变迁,并用文字去挖掘变革背后的人间喜怒哀乐,以鼓舞正在奋力前行的人们,并给予彷徨犹豫者以动力,如此,方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火热而丰富的现实生活向我敞开了一扇扇创造之门,接纳了大地的气息,更因为渤海的滋润,让我为家乡纵情放歌。

走在家乡,就是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旅途。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